风筝的起源于哪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05: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0:48
1. 放风筝和荡秋千是清明节期间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拥有悠久的历史。
2.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等,在闽南语中称作“风吹”。它是一种比空气重的物体,能够随风在空中飘浮。
3. 风筝起源于我国,据说古代将领曾利用风筝测量风速,有人借助风筝从高处跳下而幸免于难,也有人通过风筝传递信息求救,取得成功。
4. 民间传说中,第一个风筝是由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用竹子制作的。随着丝绸的出现,绸制风筝也应运而生。纸张发明后,纸质风筝,即“纸鸢”,随之诞生。
5. 后人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描绘了放风筝的乐趣。
6. 在古代,风筝不仅是儿童的玩具,还在纸鸢上加入竹笛,使其飞翔时发出声响,类似筝的音色,因而得名“风筝”。
7. 有说法认为“风筝”这个名字起源于五代,始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其上装竹笛。
8. 清明节时,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晚也会进行同样的活动。夜间风筝下或风筝线上挂着彩色小灯笼,宛如空中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9. 古 人认为清明时节的风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提到:“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10. 古时的放风筝活动从元宵节后持续到清明节,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风筝节”。放风筝成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娱乐习俗。
11. 我国传统风筝种类繁多,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大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12. 在民间,人们还创造了许多风筝附加物,如能发出声响的“鹤琴”“锣鼓”,带有灯光的“灯笼”,以及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