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8:4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5:50
汉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巩固皇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5:51
如下追答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针对*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简称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5:5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理学成为儒家主流,成为一套封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