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例授贡生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4: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2:06
1.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存在于魏晋至明清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太学与国子学(监)并存,虽然名称和制度有所变化,但它们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在这些学府就读的学生被称为太学生或国子生。
2. 科举考试的分级及第制度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应试者中选的情况。应试者未能中选则被称为落第或下第。例如,《祭妹文》中提到:“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的“披宫锦”指的是考中进士的荣誉。
3. 贡生是指参加殿试并被录取为三甲的学生,都被称为进士。考中进士后,一甲的学生可以直接授官职,而二甲的学生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后再授官职。
4. 状元是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名,也被称为殿元或鼎元。历史上,唐代诗人贺知章、王维和宋代文天祥都曾获得状元的称号。
5. 会元是指参加会试并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其余考中的学生被称为贡士。而参加乡试并获得第一名的学生被称为解元,第二至五名的被称为经元,其余考中的被称为举人。
6. 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历史上,至少有十六人曾连续中获得三元。
7. 鼎甲是指殿试中的一甲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被称为鼎甲,因为状元位于鼎甲之首,所以也被称为鼎元。
8. 举人是指参加乡试并被录取的学生,他们可以被授予知县的官职。
9. 生员即秀才,是通过院试(童试)的学生,他们被称为生员或秀才。在东汉时期,为了避免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秀才被称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