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彬公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1: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07:04
写给某些粉丝:如果你觉得考据有问题,你可以来评论区讨论。但你觉得这个知乎问题不合适,就去和提问的人商量,或者找知乎删除,而不是来和我说。我只是单纯的看到问题“子彬公是谁”,回答了对应这个问题的回答--“谁是子彬公”。再有来评论区胡搅蛮缠的,写与这个回答和问题无关内容小作文的,不会回复直接删除。
以下是正文。
这是洗马易氏所声称的子彬公。我正在考据真实性,目前正在查阅龚延明老师所著《宋代登科总录》第8册 南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科举全体进士名单。目前在进士科中没有看到易子彬,将进行更多次的名单检查。
更新1:根据著者注明,两宋登第11余万人,但只从各类史书中搜罗到了4万余人的信息。易家老祖的信息并不包含在这四万人之中。是真实还是虚假可能已经不可考。
南宋庆元二年登科结构如下:貌似本总录是以姓来排序的,进士科已收录名册中易姓仅一人(有可能是易子彬无史料留存导致未收录)。
目前开始检查特奏名进士。更新:已检查完毕,无易子彬。
(何为特奏名进士?引自百度百科:特奏名制度中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意谓那些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是皇帝或朝廷赐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例制度。若从科目的性质而言,它又有进士特奏名和诸科特奏名之分。此外,虽然少见,由于获得特奏名的人皆为老人,因而也有人称其为老榜。特奏名制度为两宋科举制度中特有的现象,它既不见于前朝,又不行于后世,值得学界关注。)
笔者认为,在两宋,特奏名出身者是士大夫队伍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阶层,其人数可以与正奏名进士相匹敌,他们虽然在中央政权并无多少发言权,但在乡村社会里却十分活跃,在地方教育、水利兴修、社会治安、乡规民约、祭祀活动、志书谱牒纂修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甚至工商、农家子弟,一旦成为特奏名进士以后,就可以跻身官僚队伍,即使多数人不能出官,也足以使自己成为地方“乡贤”,并为子孙后代的应举人仕创造一定条件。至于特奏名制度对于朝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所谓特奏名,《宋史·选举志一》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科举,在录取礼部奏名进士张拱等八人以后,又额外录取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当时虽然尚未形成制度,却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有特奏名的先河。但是,在科举中第一次出现特奏名这一名称的,则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年)李迪榜。
更新2:在目前最全面的两宋进士收录考校集《宋代登科总录》中,并没有找到易子彬的名字(名册并不全,详见更新1处。存在其为后世史料无记载的人的可能性)。
下图出自《宋代登科总录》第14册7465-7466页--《姓名笔画索引-八画》
———
[注1]文首“子彬公”出自湖南黔阳易氏族谱。可以确认的是这位子彬公就是子彬公大家族所声称的祖先之一。至于其真实性本回答不做置评,大家可以根据现有信息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