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1:1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3:26
无数人熟知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确实,母亲的恩情是这世间最重的感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去当兵,于是在睡觉时就拴住儿子的脚。
可是,儿子确还是辜负了母亲的期愿,在一个家人都熟睡的晚上,还是离开了去当兵了。在多年以后,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次见到儿子时,儿子已经成为了一名司令员,这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陈锡联上将。
艰辛的童年
陈锡联上将的童年其实是非常悲惨的。他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石匠,是当地一个技艺非常精湛的手艺人,但却在陈锡联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陈锡联的是由母亲一手拉扯长大的。一个弱小的母亲需要撑起一个家庭,而这个家庭里有着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需要照顾,这使得压在陈锡联母亲身上的担子非常重。
陈锡联童年生活的艰苦更多的是在与最基础的温饱作斗争,陈锡联的母亲甚至是不得已之下,在大年初一那天去街上讨饭,她们一家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
庆幸的是,陈锡联很懂事。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锡联不得不过早地和母亲一起挑下生活的重担。他帮别人去放牛,只为赚得一点点的生活补贴,稍微大一点的时候,陈锡联就去给别人打短工挣钱,当然工资也很低,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剥削。
从军愿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时候,湖北黄安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黄麻起义,这场战役在中国近代史中或许并没有太多的描述,甚至战争意义也并不是特别的惊天动地。但是,这场战役确实吸引到了一批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有志青年。参加过黄麻起义的大姐就给陈锡联讲述了许多关于我党的知识,以及一些无产阶级未来生活的伟大构想,这一切都使得陈锡联痴迷。
每一个男孩心里其实都埋下了一个从军的梦想,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这也是一个那个时代身为中国人最崇高的使命。对于早已被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压迫的小男孩而言,这场黄麻起义而带来的共产主义思潮就像是一声福音,一定会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越来越痴迷于共产主义,想和其他的我党党员一样,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从这场黄麻起义开始,陈锡联的心就一直紧挨着未来,悄悄地埋下了想要从军的愿望。
母亲的阻拦
可是,当陈锡联兴致冲冲地向母亲说出自己想要从军的愿望时,陈锡联的母亲是持绝对反对态度的。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家里就只有陈锡联一个能干活的孩子,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了,其实陈锡联打短工的收入,承担的是一个家庭的重担。陈锡联的两个姐姐因为是女人的缘故,不能抛头露面,也不受重视。剩下的一个弟弟还非常小,也是根本担不起一个家庭的重任。
更何况,如果陈锡联从军的话,战场上的变数太多,一不小心便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对于已经失去了一个父亲的家庭来说,陈锡联的母亲是非常反对陈锡联去参军的。为了不让陈锡联偷偷跑去去参军,母亲是煞费苦心,最后甚至是选择在陈锡联的脚上拴了一根绳子。
在自己的儿子脚上拴了一根绳子,这已经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了。可是,儿子也并非是轻言放弃的人。在一天夜晚,陈锡联先假装熟睡,之后等到母亲和姐姐弟弟们都进入梦乡,他蹑手蹑脚地逃出家门,跟着当时的我党队伍一同离开。
离开的时候,其实陈锡联也就才只有14岁。陈锡联就是这样带着自己的梦想跟着我党的军队一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如他所希望的那样,想要自己换一种方式去改变家庭的命运。
母子重逢
陈锡联跟着我党的队伍一同投身于革命运动,这一走就是18年。18年,对于那个年代的人而言,可以说是人生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也毫不为过。这18年间,母亲一直在思念她的儿子,一直在想念那个懂事的陈锡联。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在陈锡联母亲身上有着充分的写照。即使是18年以后,当听到我党的军队再一次到达湖北黄安附近时,陈锡联的母亲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顶着一头苍老的白发,迈着迟缓的步伐前去寻找自己早已离开的儿子。
幸运的是,老母亲终于和离开多年的儿子重逢了。18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可以让一个14岁的毛头小子一步步地成为一名司令员,也可以让当初慈爱的母亲成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迟暮老人。那时白发苍苍的母亲时隔18年,见到了自己的儿子,此时的儿子已经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了。
身为司令员的陈锡联,战友们都知道他在战争中的贡献,但是或许母亲从未想过自己的孩子在离开了这么多年后会有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只是相信母亲在见到儿子的那一霎那,内心的激动,沉寂了多年的思念是无以言表的。
小结
即使是过去了18年,母亲还是忘不掉自己的孩子。身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的优秀将领,陈锡联上将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儿子,陈锡联上将对于自己的母亲又是有多少亏欠呢。
这笔帐很难算,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母亲,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在二十世纪。在那个战乱四起,国土沦丧的时代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在那个时代,有无数先烈,有无数勇士舍弃小家奉献大家,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努力提升自己,不要让那个时代的悲剧再次发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3:29
他就是开国上将陈锡联,因为他大姐参加过黄麻起义,受影响的他所以一心想参军报国。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3:25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别老母,清,黄仲则为人母,则刚,只是,孩子总是有长大的那一天,他们终究不能一直在母亲的庇护下生活,母亲和孩子的离别总是难舍的,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孩在倘若是去当兵,母亲更是不会放手,因为,那一走,兴许这辈子就再也见不到彼此了,只是,在国家兴亡之际,匹夫当有责,身为男儿,又怎会苟活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