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3:0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49
避风亭就是古人登到山顶后用来休息的地方,因在海边风大,所以多时用来避风了。你想想旧时地广人稀,那风还不是呼呼的很神奇的地方。蓬莱阁避风亭,屋中没有永远没有风。而门外海风很大。这是因为无风亭下面的海边山崖是比较对称的层层凹陷状,每当海风吹来,都受到山崖凹陷的阻挡,风力在惯性的作用下转变为旋涡状的气流,反弹回去。而这个无风亭只在靠海的一面开有门,正好处在风无法吹到的角落避风亭位于蓬莱阁西侧。该亭三面无窗、临海、大门敞开。纵然外面海风呼啸,但室内点燃蜡烛不灭,甚至纹风不动。有人作过测试,火柴点燃后火苗依然;抛纸屑原地下落。
到室外一抛,纸屑立即随风刮飞不知去向。百试百灵,实为蓬莱阁一大奇迹。经观察发现,原来亭门前几米处有弧形短墙遮护,海风依崖吹来,形成一股强烈的上冲气流,使风越亭而过。避风亭的设计独具匠心,在建筑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亭子外面觉得很大风,一进屋里就一丝风也没有了,而且不觉得闷热。虽然原理很简单,大家都懂,但其他地方很少这样类似的建筑,去体验一下很不错呀。绝对值得一看。丹崖山顶上有个蓬莱阁,其西侧有座避风亭,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当初建这个亭主要是为了观看海市蜃楼,所以又叫“海市亭”。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它坐南朝北,面对苍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没有窗户,而面对大海的北面门窗却全敞着。但是不管外面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在亭内只闻“风声满楼”,却丝毫感觉不到有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50
避风亭于明正德八年(1513)由知府严泰修建。亭子面向大海,亭外狂风怒吼,亭内却纹风不动。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实际避风原因有两个:一是亭前有短堞(呈齿状的矮城墙)筑于呈弧形的绝壁上,大北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急速上升,越_檐而过;二是亭内三面无窗,恰成气流死角,空气不能对流。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先生来避风亭时留下一副联语: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固小竟长明。其实这种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并不是设计者预先料到的,只是后来的一种巧合。避风亭原名叫海市亭,是览胜者观海听涛题咏抒怀的地方,所以早内石刻多与描写海市有关。袁可立是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墨迹为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石刻为一代高手温如玉的杰作,其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董其昌在跋语中称赞其“勒石得法”,“可敌长公(苏轼)之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50
山东省蓬莱县的丹崖山顶上有个蓬莱阁,其西侧有座避风亭,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当初建这个亭主要是为了观看海市蜃楼,所以又叫“海市亭”。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它坐南朝北,面对苍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没有窗户,而面对大海的北面门窗却全敞着。但是不管外面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在亭内只闻“风声满楼”,却丝毫感觉不到有风。许多好奇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兴致勃勃地试验一番。燃纸冒出的烟直上屋顶,纸丝毫不晃动。人们为此而赞不绝口,却不知其中原委。原来,其北面是一堵高高的城墙,高至亭子半腰,加之城墙为弧形,当北风吹至弧形墙壁时,便形成一股强烈气流急剧上升,飞越亭脊,向南而去,亭内便无风可入;再加之亭子东西南三面均为墙壁,只有北面留有门窗,空气不能对流,因此即便门窗洞开,海风呼啸,亭内亦纹丝不动,烛光不惊。亭内有明登莱巡抚袁可立撰写的《观海市诗》石刻,是记录海市的重要文献,为海天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