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9: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30
茯砖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当时以湖南、陕南、四川等地的优质茶叶为原料,手工精心制作。因其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因其药效类似土茯苓,故又得名“茯茶”或“福砖”。因其由官府引导向外销售,清代前期,兰州府需以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部分砖茶被称为“官茶”或“府茶”。而剩余的砖茶则由茶商按指定区域销售,称为“附茶”。
自明清以来,茯砖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南方的茶叶通过篾篓打包,重达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这一过程涉及长途运输,如湖南竹林溪的茶叶,先是脚挑马驮,再顺水运至武汉等地,最终抵达西北。茯砖茶因其香气浓郁,享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的美誉。在明清时期的六百年间,泾阳的茶厂数量众多,其中的“马合盛”、“天泰”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西北消费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前,泾阳有六十多家茶厂,但在战争影响下,仅剩几家。1953年,公私合营推动了茯砖茶生产的规模化,组建的“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其成为全国茶叶集散地和加工中心。然而,1958年因原料运输问题,*下令将茯砖茶的加工任务转移至湖南。民间传说,*等*领导对咸阳茯砖茶的喜爱促使了陕西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
茯砖茶在湖南安化的成功试制经历了数年探索。起初,江南砖茶厂和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尝试制作,但由于发花问题未能成功。直到1953年,在茶工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茯砖茶的制作技术得以“移地筑制”,实现了在白沙溪茶厂的革新。
茯砖茶作为“边销茶”,是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需商品。从唐代起,茶叶由官方统一管理,用于交换马匹,被称为“官茶”。而由茶商贩运并纳税的茶叶则称作“附茶”,后来谐音为“茯茶”。这个传统沿袭至今。
茯砖茶,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黑毛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级黑毛茶占5-- 10%,其他茶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