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0:30
防治百日咳杆菌的关键在于隔离和预防。病人应从发病之日起隔离七周,以防止病毒传播。预防方面,主要依赖自动免疫,特别是在我国,普遍采用白百破三联菌苗(包含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杆菌I相灭活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简称DPT)对一岁以下幼儿进行接种。这种接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目前的死菌苗在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改进。
对于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红霉素和氨苄青毒素。百日咳杆菌是导致急性传染病百日咳的病原体,首次被比利时细菌学家鲍台和让古于1906年发现,因其发现而得名鲍--让杆菌。他们还发明了百日咳杆菌菌苗。研究发现,百日咳杆菌含有对热不稳定的物质,注射至动物体内会引发严重后果。通过临床表现和菌苗副作用,证明百日咳杆菌具有独特的致病物质。
近年来,学者们在深入研究中发现百日咳杆菌含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其中一些与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为了减少全细胞菌苗的毒性反应,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已经研发出无细胞菌苗,这是一种更安全且免疫效果良好的替代品。鉴于百日咳的高发性,广泛接种百日咳菌苗至关重要,新生儿在出生后三个月即可接种。尽管存在毒性反应的顾虑,但研发毒性低、效果更好的无细胞菌苗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百日咳杆菌为卵圆形短小杆菌,大小为0.5~1.5×0.2~0.5um,属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无鞭毛、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两极异染颗粒。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需用马铃薯血液甘油琼脂培养基(即鲍~金氏培养基)才能生长。经37℃2~3天培养后,可见细小、圆形、光滑、凸起、银灰色、不透明的菌落,周围有模糊的溶血环。液体培养呈均匀混浊生长,并有少量粘性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