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调水博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4: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20:04
南水北调工程,这条横跨千里的单行道,“通车”的时间延期了五年,对于终点和沿途的地方来说,这无疑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对于干旱少雨多风沙的京冀豫地区,长江水的等待时间已经足够长了。然而,对于起点——湖北省,这个调水最多的省份,在效率之外,公平也是不能忽略的要素。湖北省一直希望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申请更多的生态补偿款,让南水北调成为一个“南北双赢、南北两利”的工程。但始终效果不佳。
襄阳学院的张忠旺博士从2002年开始关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他是第一个关注中线对襄阳影响的人。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襄阳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集中阐述了自己对调水可能产生的隐患的担忧。襄阳市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汉江中下游最大的城市。这个城市处于中西部的结合带,是西部开发开放中的“桥头堡”。对于依赖汉江生存的中游襄阳市,汉江流量的增减影响太大了。
襄阳市是湖北省闻名的“旱包子”。其下属的县城,分布于汉江沿岸,又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即便没有南水北调的压力,沿岸的用水也是呈现出过山车式的起伏。中线工程实施后,当地实际的用水缺口将越来越大,平均供水保证率将下降三分之一。调水降低了沿岸地下水位,将影响襄阳城区100多万人的饮水。饮水问题只是看得见的难题,而调水后对于当地水生资源及渔业经济的影响更让靖炳坤痛心。调水后,水量减少,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情势都趋于不利,同时水污染物将增加,鱼类的生境将进一步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后,襄阳鱼类资源初步估计减少1/3以上,天然鱼产量减少60%,对襄阳市的渔业经济影响巨大。
提起南水北调,很多湖北人显得情绪不高。他们有一个很直白的比喻,如同抽血救人,这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事情。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沈晓鲤撰写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上报了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该报告明确指出了调水对汉江造成的四个影响,比如调水后,汉江沿岸取水将降低二到三成;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23%;航运受损;渔业养殖受限。根据测算,湖北省提出了21亿元的生态补偿金要求,用于修建汉江中下游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但多次与长江委沟通后,长江委并不同意这一数额,在最终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规划》里,这一数额被压缩为4.39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终目的地是北京,但事实上,另一个主要的受惠者是河南省。这条全长1277公里的“单行道”,在河南省境内,延展731公里。按照河南省官员们的预想,他们将在这731公里上开出39处用水口,42座城市等待着远道而来的长江水。中线一期工程,95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北上,在到达北京之前,河南省将截流37.69亿立方米。这远远大于北京最终享用的10亿立方米。在河南境内,南水北调的工程线路比湖北长,收获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也大,这让一些湖北省的官员有些不平衡。在他们看来,整个南水北调起关键作用的是湖北,是调水之源。一位当地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中线通水时间推迟,主要是影响工程建设的许多经济社会因素发生了变化,“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物价上涨以及南水北调投资结构变化,工程整体投资有较大增加,需要中央研究决策”。根据最初的预算,中线和东线加起来的总预算是2000亿元,而最新的规划则增加了整整500亿元,仅中线工程就需要追加将近400亿元的投资。按照工程总体规划,中央预算内拨款或中央国债安排占工程总投资的20%,提高受水6省市城市水价建立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占35%,银行贷款占45%。根据“国调办”公布的消息,到2009年4月,中、东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538.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0.7亿元,基金79.9亿元,贷款198.1亿元。国家投资已超过50%。
南水北调办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工程投资额的调整方案虽然获得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研究批准,但还需要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协商解决。这么大的追加投资,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协调,将是个很大的难题。
湖北省南水北调局局长吴克刚说,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也就增加了它的水容量,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加坝既能增加向北调水的保证,又能对汉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状况进行有效调节。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开工,这个问题再度被湖北省提了出来。2003年11月以来,湖北省政府专门向中央行文,支持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米高程加高,省调水办等部门将力争“170方案”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在此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向国家提出调水之后的补偿问题,但顾虑影响“170方案”上马,很快又不提了。最后,经过一年论证,国务院确定按“170方案”加高丹江口大坝。湖北省调水办在有关材料里写道:“这标志着我省根本利益得到了维护,确实来之不易。”
防洪效益在湖北,而淹没受损集中在河南,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国家拨款解决移民和调水给河南补偿,河南不会同意。大坝高与低的博弈只是湖北省一系列行动的一个表现。事实上,在当地官方的表述中,南水北调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抓住”。怎么抓?这是一个需要争取的过程。
湖北省的基调是“要趁势而上”。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了34个“抓机遇促发展”项目,将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落实项目37个,超过原定项目数3个。项目范围扩展到防洪、节水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
然而,补偿的盲区仍然是存在的。湖北申请生态治理款21.57亿元,但最后批下来的却只有4.39亿元。这笔钱不可能满足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部需求,如何分这一杯“羹”自然就显得备受关注。在南水北调问题上,湖北省的很多城市和襄樊一样,忧虑的同时暗中展开博弈。这种博弈体现在对自有水源的保护和补偿的争取上,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襄樊市水务局不放过任何一次表达的机会,他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计划总投资117.9764亿元,这也是对上申请的补偿款。“补偿不到位,调水就很难真正意义上成功,这还需要我们继续争取。”靖炳坤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20:01
南水北调工程,这条横跨千里的单行道,“通车”的时间延期了五年,对于终点和沿途的地方来说,这无疑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对于干旱少雨多风沙的京冀豫地区,长江水的等待时间已经足够长了。然而,对于起点——湖北省,这个调水最多的省份,在效率之外,公平也是不能忽略的要素。湖北省一直希望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申请更多的生态补偿款,让南水北调成为一个“南北双赢、南北两利”的工程。但始终效果不佳。
襄阳学院的张忠旺博士从2002年开始关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他是第一个关注中线对襄阳影响的人。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襄阳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集中阐述了自己对调水可能产生的隐患的担忧。襄阳市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汉江中下游最大的城市。这个城市处于中西部的结合带,是西部开发开放中的“桥头堡”。对于依赖汉江生存的中游襄阳市,汉江流量的增减影响太大了。
襄阳市是湖北省闻名的“旱包子”。其下属的县城,分布于汉江沿岸,又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即便没有南水北调的压力,沿岸的用水也是呈现出过山车式的起伏。中线工程实施后,当地实际的用水缺口将越来越大,平均供水保证率将下降三分之一。调水降低了沿岸地下水位,将影响襄阳城区100多万人的饮水。饮水问题只是看得见的难题,而调水后对于当地水生资源及渔业经济的影响更让靖炳坤痛心。调水后,水量减少,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情势都趋于不利,同时水污染物将增加,鱼类的生境将进一步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后,襄阳鱼类资源初步估计减少1/3以上,天然鱼产量减少60%,对襄阳市的渔业经济影响巨大。
提起南水北调,很多湖北人显得情绪不高。他们有一个很直白的比喻,如同抽血救人,这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事情。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沈晓鲤撰写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上报了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该报告明确指出了调水对汉江造成的四个影响,比如调水后,汉江沿岸取水将降低二到三成;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23%;航运受损;渔业养殖受限。根据测算,湖北省提出了21亿元的生态补偿金要求,用于修建汉江中下游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但多次与长江委沟通后,长江委并不同意这一数额,在最终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规划》里,这一数额被压缩为4.39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终目的地是北京,但事实上,另一个主要的受惠者是河南省。这条全长1277公里的“单行道”,在河南省境内,延展731公里。按照河南省官员们的预想,他们将在这731公里上开出39处用水口,42座城市等待着远道而来的长江水。中线一期工程,95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北上,在到达北京之前,河南省将截流37.69亿立方米。这远远大于北京最终享用的10亿立方米。在河南境内,南水北调的工程线路比湖北长,收获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也大,这让一些湖北省的官员有些不平衡。在他们看来,整个南水北调起关键作用的是湖北,是调水之源。一位当地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中线通水时间推迟,主要是影响工程建设的许多经济社会因素发生了变化,“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物价上涨以及南水北调投资结构变化,工程整体投资有较大增加,需要中央研究决策”。根据最初的预算,中线和东线加起来的总预算是2000亿元,而最新的规划则增加了整整500亿元,仅中线工程就需要追加将近400亿元的投资。按照工程总体规划,中央预算内拨款或中央国债安排占工程总投资的20%,提高受水6省市城市水价建立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占35%,银行贷款占45%。根据“国调办”公布的消息,到2009年4月,中、东线一期工程累计下达投资538.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0.7亿元,基金79.9亿元,贷款198.1亿元。国家投资已超过50%。
南水北调办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工程投资额的调整方案虽然获得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研究批准,但还需要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协商解决。这么大的追加投资,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协调,将是个很大的难题。
湖北省南水北调局局长吴克刚说,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也就增加了它的水容量,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加坝既能增加向北调水的保证,又能对汉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状况进行有效调节。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开工,这个问题再度被湖北省提了出来。2003年11月以来,湖北省政府专门向中央行文,支持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米高程加高,省调水办等部门将力争“170方案”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在此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向国家提出调水之后的补偿问题,但顾虑影响“170方案”上马,很快又不提了。最后,经过一年论证,国务院确定按“170方案”加高丹江口大坝。湖北省调水办在有关材料里写道:“这标志着我省根本利益得到了维护,确实来之不易。”
防洪效益在湖北,而淹没受损集中在河南,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国家拨款解决移民和调水给河南补偿,河南不会同意。大坝高与低的博弈只是湖北省一系列行动的一个表现。事实上,在当地官方的表述中,南水北调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抓住”。怎么抓?这是一个需要争取的过程。
湖北省的基调是“要趁势而上”。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经确定了34个“抓机遇促发展”项目,将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落实项目37个,超过原定项目数3个。项目范围扩展到防洪、节水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
然而,补偿的盲区仍然是存在的。湖北申请生态治理款21.57亿元,但最后批下来的却只有4.39亿元。这笔钱不可能满足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部需求,如何分这一杯“羹”自然就显得备受关注。在南水北调问题上,湖北省的很多城市和襄樊一样,忧虑的同时暗中展开博弈。这种博弈体现在对自有水源的保护和补偿的争取上,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襄樊市水务局不放过任何一次表达的机会,他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计划总投资117.9764亿元,这也是对上申请的补偿款。“补偿不到位,调水就很难真正意义上成功,这还需要我们继续争取。”靖炳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