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致死致残事件为什么常有发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6: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40
疫苗的安全有效值是一个关键问题,常有报道提及疫苗致死或致残事件。本文将从疫苗新机制——脱敏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解答疫苗的安全有效值如何求证。
疫苗具有耐药性,这一特性在免疫学中被称作免疫耐受。疫苗的最大效果在于使免疫系统对疫苗产生耐药性,从而减轻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脱敏疗法与疫苗理论基础相同,都是基于免疫耐受。通过反复接触变应原,患者可提高对该变应原的耐受性,避免过敏反应。如果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将无法发挥表观上的预防效果,同时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疫苗敏感阈值存在个体差异。同一种疫苗对不同个体的影响不同,过敏反应者接种后可能出现严重反应,而不敏感者接种后可能无法预防病原体,同样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确定每个个体针对特定疫苗的敏感阈值极为重要,以确保安全有效的剂量。然而,目前尚未有明确方法测定敏感阈值。
高于敏感阈值可能导致超敏反应,引发高烧、致死或致残。低于敏感阈值则无法实现疫苗的预防效果,使个体在病毒爆发时发病身亡。理想情况下,通过科学测定敏感阈值,可将剂量调整至安全有效的范围,避免以上情况发生。
具体案例分析:连云港三岁女童注射狂犬疫苗后发热死亡,以及29岁男子注射狂犬疫苗后三天内离世。这两起事件中,女童可能属于超敏体质,少量疫苗剂量就能引发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反,如果根据疫苗理论,将剂量调整至安全有效的范围,悲剧或许可以避免。然而,目前尚未有方法测定敏感阈值。
另一个案例是安徽6岁男童被狗咬伤后,在接种狂犬疫苗13天后去世。这一事件引发疑问:为何经过规范的疫苗注射后,狂犬病仍然无法预防?根据脱敏疗法理论,如果按照剂量逐步递增的方式接种疫苗,男童可能不会发病身亡。然而,这一案例提醒我们疫苗疗法可能并非万无一失,实际应用中需谨慎考虑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疫苗的安全有效值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疫苗新机制——脱敏以及敏感阈值测定等多个因素。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疫苗的作用机制,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疫苗致死或致残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