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21:0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16:30
汉语太差。你以为你外语达到母语水平了,专八过了,能当个高翻了,然而一个中文简单句都写不通顺,带个小从句直接都不会转中文。。这样的人太多了,整得一个团队都没法正常开展工作。所以除非不接触中文,完全在外文环境下干活,否则还是要提高提高中文的姿势水平。===============某些自认为汉语不错的外语专业同学,不用觉得不爽。第一,我从来没说过所有人都这样,事实上985、211的普遍还不错,毕竟语文太挫他也上不了好大学。但你得算算全国有多少学外语的,那些个好学校才占多少?等到人才进入市场,除去根本不干本行的,其余顶尖学子再被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总部(中外资银行总部也是抢人大户)、世界五百强(它们轻易也不能保证抢得到985211)瓜分瓜分。剩下的再有外语中文都不错的,工作能力也还凑合的,那可真是凤毛麟角,属于企业抢到了就不能撒手的。第二,如果你汉语真的很好,那应该觉得高兴,因为在广大外语专业学生中,你就是那上层的一撮人才了。事实就是,全国外语院校专业那么多,外语人才永远短缺(象牙塔里的各位不信翻翻招聘网站)。不管应聘者手里捏着几个证、从哪里留洋回来,都不能保证他能翻译出漂(zheng)亮(chang)的中文文案(所以很多企业干脆开始招有六级证的其他专业学生,尽管这个岗位基本上是个纯翻译类岗位)。明明有人却不能上岗,明明是普通的岗位却招不到人,这是广大企业和HR心中永远的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16:31
想到了祝彦先生在王京平老师的《德语语言学教程》序言中的一段话:「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外文系改名外语系,一字之易,突出了偏狭的外语工具观。自此,知识灌输和技能操练成了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把外语作为工具,则工具的使用者也往往成为某些外在力量的工具。几十年来,我国外语院系培养出了大量有用之才,其中不乏优秀的翻译工作者,但学者型人才过少,不成比例,且多为单向型,与“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师境界相距甚远。」我觉得当代外语专业学生最大的不足在于,认为自己只是学语言的,或者说,认为学语言就是学单词学语法。我认为外语专业真的应该是文学专业,最终目的是让这个学生有能力像用母语欣赏唐诗宋词解读鲁迅一样欣赏外国文学。即便只是学语言,那也应该学习语言的然且所以然。一个德语专业学生不能只知道在家是zu Hause,还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有词尾,不能只知道阳弱词尾怎么加,还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阳弱,不能只知道Obst在这里是长音,还要知道为什么明明元音后头三个辅音还要发长音。如果对相应语种创造的文学和关于该语种的起码的语言学知识都没有,你还不如去市场上报个语言班,一两年一样可以把语言技能学得不错,何必花人生那么宝贵的四年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16:27
个人认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缺陷,一个是哑巴语言,其二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哑巴语言包括发音和实用性,有这么样一种定律,无论说哪种语言,都会带有你母语的色彩。发音漂亮的话,是需要后天很勤奋勤奋的练习才能纠正过来。有的人发音很漂亮,但是他抹不开面子去主动和外国人交流,这就是实用性不强。即使发音再漂亮,但是说不了话,那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哑巴语言。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主要是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学外语的同学可能有的成绩考得很好,语法很好,但他们只是为了学而学,不深究。学课文,弄清楚了语法点,却都是表面的,从来不看深层次的文学作品。这些就是我个人所认为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