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2: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7:45
朱子家训的历史渊源与朱用纯的学术生涯紧密相连。其父朱集璜,身为明末学者,曾在清顺治二年(1645)坚守昆城,抵抗清军,城破后选择投河自尽,彰显了其高尚的民族气节。朱用纯本人并未涉足仕途,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以小学和《近思录》等经典著作教授乡里的学子,甚至亲手用精楷抄写教材,以示严谨与专注。
朱用纯深入研究程朱理学,强调知行合一,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他拒绝了康熙年间博学鸿词的荐举,与徐枋、杨无咎一起,被誉为“吴中三高士”。他的学术成果丰硕,包括《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等,以及对《春秋五传酌解》和《困衡录》等经典的注解和心得。
朱用纯的代表作《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或《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五百多字,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精炼且深具启发性。这部家训因其简明扼要、对仗工整,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成为清代乃至后世广为人知的家庭教育准则。其中的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至今仍富有教育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资源,未雨绸缪,对于现代人来说,仍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