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6: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6:56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在儿科领域各有专长,如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热病,李呆重视调理脾胃,朱震亨则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养阴法见长。曾世荣的《活幼口议》和《活幼心书》对初生疾患进行了详尽论述,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至今仍在沿用。薛铠、薛己父子的《保婴撮要》发扬了五脏辨证学说,重视脾、肾二脏,提出独特的调理方法,内容广泛,对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贡献巨大。明代名医万全的儿科专著《幼科发挥》等,提出了“育婴四法”,强调不同阶段的儿童需要不同的预养方式,对儿科理论有深远影响。
在朱震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鲁伯.嗣的《婴童百问》、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等,都对儿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代儿科医家如夏禹铸的《幼科铁镜》强调“有诸内而形诸外”的诊断方法,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而《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则对临床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麻疹专著,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则记载了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治法在儿科的应用。
明清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儿科在产中大量研究痘、麻,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许多医家在救治儿科疾病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何炳元的《新纂儿科诊断学》引人了检诊方法,许多医家在治疗重症热病时,如徐小圃擅用温阳药物回阳救逆,奚咏裳善取寒凉药物清热保津,都展现出了这一时期儿科内外两大学派的杰出成就。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在*支持下快速进入发展新时期。现代教育体系为学科输送了人才,使得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着,总结了古代经验,发展了儿科诊法应用。在预防医学方面,总结推广了古代养胎护胎经验,对优生有积极影响。在临证医学方面,随着诊断技术进步和科研方法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治疗等。
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上,对哮喘、肺炎喘嗽、泄泻、癫痫、胎黄等疾病有了深入研究,对厌食、儿童多动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进行了辨证论治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肾病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上取得成果。新剂型药物投入临床使用,科学研究为提高疗效、筛选方药、改革剂型提供了科学方法。中医儿科学正向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信未来中医儿科学将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