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脾胃?营养?健康?健美?长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23: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8:54
提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和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唯一来源。所以饮食结构要合理,一日三餐,七分为宜。“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协调,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以输布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曰:“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此,就能满足身体营养,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还得加上体育锻炼、心理平衡才算得上身心健康。既身心健康,又形体优美,具备民族自尊、道德修养、文化品位,才算上健美。一个人诚能做到此,就心底无私天地宽、身心俱健,自然就会颐养天年。
饮食、脾胃、营养、健康、健美、长寿六者之间,因果关系密不可分,故以此命题,阐述健康人生。
民以食为天,绝谷七日则亡。说明饮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人体生命和脏腑功能活动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均来源于饮食。食物中固体为食,液体为饮,合称饮食。其实二者各有特点,功能作用大不相同:固体之食,难消化迟、充饥饱腹为特长,脾胃强健之人为宜,但也必须与汤粥之饮搭配,才为合理、舒适、科学。故民间有“原汤化原食”之说。营养学家也说:“吃饭先喝汤,苗条又健康”。我国南方人就有这样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汤粥羹糊茶为之饮,最易消化、吸收,极富营养,又最善养胃益脾,脾胃虚弱、大病初愈、消化不良者,此饮之类最为合宜,以调养康复最为善长。
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促进食疗文化兴起,数百种药食兼用之物,丰富了饮食疗法,早在唐代名医孙真人就说:“人有之疾,首先食疗,然后命药”从此食疗、食养盛行。唐?孟诜《食疗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明?朱棣《救荒本草》等医药著作丰富了食疗文化,其中有大量的食疗、食养、药膳、药粥的配方,药食两用的动植物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沿用至今。对人类养生、保健、食疗、食养等生活起重大作用。
我们知道了饮食之重要,还更要知道科学用餐、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独特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肉蛋奶油果蔬为辅的均衡膳食结构。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内经》概括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与现代东方膳食结构基本一致,分四类:第一,谷物粮食类,为主食,它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等,占总热量70―80;第二是肉蛋奶类,为人体提供高品质蛋白质和铁、烟酸及其他成分;第三是果蔬类,为人体提供维生素A、C和微量元素;第四是动植物油脂等高能量食物,营养学家建议将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搭配食用最好,既保持美味,又不增加胆固醇。这四类食物各有特长,互相补充而不能替代。所以,要“吃全”、“全吃”,才能营养丰富均衡。“吃全”是粮蔬果肉蛋奶油等品种齐全,不可偏食,而且配搭比例合理,粗细粮都吃;“全吃”是对其某种食品的根茎叶皮全都吃下,如芹菜叶的营养比茎还高,稻麦等谷物的近皮处所含维生素、粗纤维最多,单吃精米细面太可惜了。
除全吃与吃全外,还得饮食有节,医生有句名言:“饮食七分饱,无病活到老”。切忌暴饮暴食,饥饱劳困,以免损伤脾胃。医生告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日三餐,七分为宜。早餐宜早,质量应高,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糖分之类为主,确保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赋于人一天学习和工作充沛精力,才能思维敏捷,效率高。因为葡萄糖是大脑直接利用的能源,即是极短暂时间也不能缺少;午餐宜好;晚餐宜少。夜餐并不好,即是需要,也应少,以免影响睡眠和损伤脾胃。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做到定时定量,饥而食,食勿过饱,未饱即止,才是正好;渴而饮,饮勿过多,频频常饮,才为科学。医生还告诫,如长期饮食过饱,营养过盛,不但损伤脾胃,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患肥胖症、三高症、痴呆。现代研究发现,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促使大脑动脉硬化及痴呆形成。当饱餐后在大脑中含量比餐前增加数万倍,尽管自身有调节机制,使之恢复正常水平,但长期连续饱食,这种生长因子就会在大脑中积累,损害大脑,故有“饱了愣”之说。
饮食是怎样消化呢?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是接受和容纳食物之所,经胃蠕动而消化。运化即运动消化,无力运动怎么消化?脾为元气之府、动力之源,所以是主导胃肠消化吸的动力,就是运动、消化、吸收、输送、分布,以完成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任务的全过程。饮食进入人体的程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排出,这就是饮食在人体内的通道,但这不是一条无序的直通大道,要通过七道关隘调节有序,才能有利于充分消化吸收。中医讲要通过“七冲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难经》如此描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交)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这七道关隘构成饮食在体内传递和消化、吸收、排泄、*有序的通道。消化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方面,饮食消化是通过口腔咀嚼开始,咀嚼是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综合消化的第一道工序,也直接影响胃肠下一道消化工序的启动。机械消化包括牙齿咀嚼,胃肠蠕动;化学消化是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对食糜进行化学分解。咀嚼对整个消化过程产生极大影响,咀嚼肌与大脑之间有一条“热线”,通过反复持久咀嚼,可显著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加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显然多细嚼慢咽对消化、思维都极其重要。故中医有“脾主思”之论。当咀嚼完成大块食物变成较小颗粒时,自然启动会厌这一关隘,通过“吸门”的吸纳、引导,使食物有序顺利进入食道。因食管与气管交会,吞咽时会厌堵住气管口,开放食管口,(犹如十字路交通管制的红绿灯一样,使车辆有序通过)通过贲门这一关隘奔向胃中。由于胃的蠕动进行机械消化的同时,胃中各种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消化。进一步综合消化的结果,使小颗粒食物变化成更小的食糜状,才启动曲径通幽的幽门,顺畅进入小肠。小肠是饮食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中医称为“受盛之官”,功能“分清别浊”。意思接受由胃传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把食糜中的精华营养物质吸收,通过肠静脉汇集于下腔静脉,参与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此时该启动 “阑门”,将残留糟粕物质传递到大肠中。“大肠者传导之官”。进一步吸收其多余的水分,成形大便,传导至*,并启动魄门(*),排出体外。至此饮食走完了体内通道全程,*完成了消化、吸收、输布、排泄任务。还有胆是储藏胆汁,帮助消化。三焦,膀胱既具输布精微,又担负起水液代谢、排泄、储藏的任务。中医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高度概括了六腑的功能。其中胃、胆、大小肠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传导、排泄;三焦、膀胱完成精华营养物质的输布和水液代谢。
有了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健旺的脾胃消化吸收机能,如此原料充足,加工机能齐全,就能给全身提供足够的全面营养。营养是保障身心健康的前提,还得加上体育煅炼,机体自然健泵康。“健康”一辞,《辞典》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肓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也就是说,身体各器官正常而能协调地运转,从而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和痛苦,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和增强体质,才算是机体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行为热情,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有创造心理。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方面要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概括为五项标准:①智力正常,能正确反映事物;②能良好的适应社会,人际交往正常;③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反映适度;④情绪稳定愉快,有旺盛的精力;⑤理想与现实相符。如此才算心理健康的人。正是中医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所倡导的“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其核心是心理平衡,既利于个人道德修养、养生保健,又合乎社会公德之大道理。具此标准,才算得上身心健康。也是健美的基础。“健美”一辞,《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健康而优美”。其核心是健康,我以为内涵欠缺。从“健”字的历史沿革可以说明它的发展轨迹。汉代辞书《说文解字》释为“无疾之人”。清代《辞源》释为“刚强有力”。《辞海》释为刚强,康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美提出三个标准:机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基于此,我认为“健美”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身心俱健,形态优雅,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文化道德素养,再加上自然适度的外表呵护,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内在美和外表美,内外和谐,自然就表现出:体质健壮,形态优雅,精力充沛,举姿文明,言谈得体,气质非凡的健美完人。如此看来,健美目标高雅,内涵深刻。
一个人终生能有合理的膳食,强健的脾胃,就能保证营养,消化吸收,有了机体健康的基础,再加上经常体育煅炼和心理平衡,就成为身心俱健的“健康人”。有了人生追求健美的基础,再具备高尚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内在之美及形态优雅,适度呵护外表之美,就自然成了健美完人。一个人诚能如此,就能身心俱健,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就能颐养天年,称得上长寿。何为“天年”,就是人的自然生理寿命,即125-175岁。由此看来,饮食、脾胃、营养、健康、健美、长寿六者之间因果关系密不可分,只有做好前者,才自然就有后者。故以此命题,来阐述健康人生,希望对人生健康生活有一点点引导,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