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拼音其实一直都很少用于人名地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3: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13:44
威妥玛拼音:一段被误解的历史纠葛
当提及"Peking"、"Nanking"、"Canton"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威妥玛拼音。然而,这并非事实。让我们拨开迷雾,澄清这一误解。
1892年,威妥玛(Thomas Wade)与赫伯特·翟理斯(Herbert Giles)合作,推出了一种基于北京话的英语教学工具,即威妥玛拼音(Wade–Giles)。值得注意的是,威妥玛拼音的初衷是为了让英语使用者掌握北京话,而非普遍应用。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汉语方言,如蒋介石(Chiang Kai-shek)、孙逸仙(Sun Yat-sen)和叶问(Ip Man)等人的名字,皆源自粤语发音,与威妥玛拼音无关。
其次,威妥玛拼音并非通用的转写方案,它仅限于英语教学场景。例如,法语使用者学习中文时,会采用法国远东学院拼音(système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而非威妥玛拼音。
回到历史,清朝和*时期的人名地名转写规则则有所不同。地名转写主要采用邮政式拼音,如"Peking"和"Nanking",这是官方推荐的标准,至今依然沿用。
对于人名转写,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当时存在各种版本。学术界普遍采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国语罗马字(Gwoyeu Romatzyh),但民间则有多样化的选择,如粤语拼音版本的蒋介石和孙逸仙等。例如,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的名字使用的是国语罗马字,而马英九(Ma Ying-jeou)的"jeou"也是国语罗马字的体现。
有趣的是,当我们区分现代的"Shanxi"和"Shaanxi"时,"shan"的拼写即源于国语罗马字,这与早期的邮政式拼音形式有着显著差异。
总的来说,威妥玛拼音并非人名地名转写的主流,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教学工具。真正的官方和民间转写规则,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上的名字与地名书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