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9: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8:48
1958年,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即失业率与工资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关系:失业率上升时,工资水平下降;反之,失业率下降,工资会上升。起初,这只是统计上的观察,缺乏理论支撑。196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赛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提出了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它描绘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一模型被凯恩斯主义学派,如弗里德曼,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他们利用它来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凯恩斯主义者尤其将其作为需求管理策略的重要工具。
然而,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引入了预期因素,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总供给是固定的,菲利普斯曲线呈垂直状态,这暗示着需求管理对长期的产出和就业并无直接影响。理性预期学派则走得更远,他们认为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是垂直的,这意味着*的需求管理*在短期内无效,增加总需求只会导致物价上涨。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情况,凯恩斯主义的视角有所调整,他们更强调成本推动因素的作用,重视均衡失业的维持,并承认需求不足失业的存在,同时也接纳了预期理论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这两个概念在*分析中变得尤为重要。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以通货膨胀为准)。以气球来类比,若其体积大小为物价水平,则通货膨胀率为气球膨胀速度。或说,通货膨胀率为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以 P1 为现今物价平均水平 P0 为去年的物价水平,年度通货膨胀率可测量如下:通货膨胀率 = (P1 - P0)/P0, 以百分比表示计算通货膨胀率有其他方法,如以P1的自然对数 减去 P0的自然对数,同样以百分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