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00: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0:2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的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乱世时期,在此时期中国家处于严重的*状态,*的权力处于真空,中下层的权力成为当时的领导核心。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社会上的中下层势力直接架空了皇室,一跃成为社会上层,但是东晋虽然是如此状态但是却依然能够在南方存续一百年的时间,那么东晋究竟有什么内在动力可以维持这一百年的统治?
从内部来说,东晋的偏安一隅是内部士族斗争的必然结果
在东晋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严重的士族问题——皇室和士族已经不平衡了
晋这个王朝,说强大,也可以是强大,说不强大也可以说不强大。强大的地方在于,曾经凭借了一己之力打破了外族对于中国的制约,成功统一中国,但是此次的统一仅仅是短时间的统一,之后因为八王之乱等一系列问题重新陷入*状态。
不强大的地方在于,西晋后期,王室内部频繁斗争,甚至于外族做交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关键的地方在于,王室子弟竟然直接拿国家的主权作为外族帮助自己的利益所得,之后越来越多的王室子弟为了争夺外族的支持,开出一个比一个价高的“国家主权”。有些甚至都可以直接割领土,这未免有点太过于疯狂。在西晋的如此状态下,外族很轻而易举地将西晋的统治攻破,北方地区沦为外族人的手中。
西晋的残余官僚和王室血脉大多逃到了南方,成立了新的王朝——东晋。东晋的发展势头与西晋并不一样,但是东晋凭借着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以及士族内部的底子,和外族的矛盾,成功在江东偏安一隅。
总体上来说东晋的发展态势较之西晋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东晋的起家可以说完全靠的是士族的力量和自己占据正统的*优势,不然士族都可以直接取代,何来的司马皇帝。最大的助力是当时的王导,晋元帝司马睿是当时东晋的开国皇帝,但是在东晋建立之前,他并不是王室的嫡血脉,而是一个不得宠的皇子,是当时的琅琊王。
成为东晋的皇帝也是司马睿的一个意外,在早年,由于自己的不得宠,所以被委派到生产力较为欠发达的南方来进行一定的管理,久而久之在南方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后外族的迅速入侵,使得自己在南方的统治更加巩固(因为北方地区的缺失,自己又是皇室的身份,故此将全部的重心全部移往南方发展)。
但是这个琅琊王一开始什么都没有,仅有的只是自己的皇室正统身份,在南方虽然自己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样的基础都是王导亲自打理出来的,在说话的权威和对于南方情况的了解度上,王导明显占据主动地位。之后西晋宣告亡国,随后东晋建立,这一切都是一场极不稳定的局面,因为在南方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迁过去的统治阶级与南方的原土著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南方人民对于北方迁来人民的认可等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最后可以解决并不是司马睿在其中出了多少力(一个丢掉了后山,并且没有实际的兵马权力的王能有什么力量,当时有力量的晋朝王室都去争夺皇室的位置了),而是王导出了多少力。那么皇帝的权威力较之于王导来说明显是处于下风的,所以为之后的士族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北迁来的士族越来越多,同时其矛盾也在加深——士族尽力保持内部的平衡
王导凭借着自己在南方地区开发的努力,提高了王氏家族在整个江东的地位,当时的琅琊王氏是当时的第一大士族,皇室为了稳定王氏家族的力量,频繁与王氏家族联姻,加强了王氏家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就这样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后期皇帝的权力也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因为所有的朝政的实际掌管者是王导。
因为在前期东晋的建立过程中,是王导着力处理与南方土著士族统治者的矛盾,后续产生的很多问题都必须王导或者王氏家族的人前去办理,南方士族才会得到一定的认可。相比较于司马睿而言,南方的士族其实更相信王导,也就是王氏家族。后来处理的朝政越来愈多,王导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不稳定的局面交给谁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大部分的下属权力都是交给了王氏家族的人。
久而久之王氏家族逐渐成为了*上的一张网,让当时的东晋皇帝越发难以控制。后来兴起的几个家族大概也是同样的路子,比如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都是通过武力来打开自己家族在当时东晋的朝政地位。之前有过几次北伐,其实从整体的实力上来说,东晋是有实力进行北伐的,但是内部的矛盾太过于复杂,反而阻挡了北伐之路,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都进行了北伐。
并且这两个家族在北伐的过程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迫于士族内部的阻挠,使得原来打下来的土地在之后都丧失了。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皇帝和士族之间,而是在与士族和士族之间,由于大士族不仅仅有一个,所以在制衡上面,一定会进行强烈的制约,看看颍川庾氏、龙亢桓氏的例子就知道了。
之前两个家族的在士族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北伐的一些功绩,使得所有的资源和关系都在向这两个家族靠拢,资源和关系是一定的,那么这两个家族的资源多了,自然别人家就少了。
所以当时颍川庾氏北伐,遭到了王导的极力反对,并且王导在南京强用自己的行政权,将庾亮召回。当然,看见这两个家族都凭借北伐起来了,别人家肯定也起了此种心思。但是其他的大士族经过了两次教训后,也学会了怎么阻挠,所以后面几乎没有大士族的出现。陈郡谢氏的出现是个意外,当时东晋并没有军事人才和军队,故此不得不依靠陈郡谢氏。
外部的*也是东晋偏安一隅的原因
南方的局面相较于北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
南方的局面通过王导以及其他士族的努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稳定,起码南方士族不会很明显地对于北方士族产生排斥。但是北方并不一样,北方地区的沦陷并不仅仅是一个外族入侵的结果都是由十几个外族入侵的结果。一时的战争利益让外族联合在了一起,后来的利益分配上,外族起了强烈的分歧,故此不少外族势力争相内斗,企图获得比别人更高的利益。以至于主要的五个力量,因为利益等问题,分成了主要十六个国家。
北方的局势相较于南方比较可谓是一团糟糕。*成主要的十六个国家对于南方而言,压力肯定会小一些,因为北方的资源和力量都在此过程中分散了。这样的局面和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宋还曾经有过一段较为发展好的时期,但是就是由于北方的力量已经完全集结在一起,成为了北魏,使得南方地区倍感压力。
本来一开始刘宋的地盘是在黄河附近的,但是由于北方地区的稳定,以及南方地区的士族内部问题,使得领土越来越少,在南陈时期,竟然推到了长江以南。可见,北方是有一定的力量在,只不过被分散了而已。
文化上,南方有固定的中原文化,北方由于外族多,文化上较为混乱
南方本来没有一定的文化,有都是当地的一些特殊风俗,北方的士族带去的是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由于中原文化的包容性较强。所以南方的文化与北方带来的中原文化,并没有很大的冲突。相较于江左朝廷当中完整的“汉文化”认同,在北方的外族势力当中,就很明显有着更多的冲突。
胡、汉文化的冲突,不同族类之间的冲突,同族之内不同部族之间的冲突等,这些都是前秦大军在淝水之战失败后,百万秦军大溃的重要原因。其实把前秦对东晋之战,可以看作一场胡族对汉民族的战争,这双方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胡族文化对汉文化的一场同化战争。
只不过,北方由于文化属性上等一系列原因,尚未把北方汉文化、胡族文化等多方面融合为共同文化。而前秦的政权在这样不稳定的文化的指导下,还不足以消灭拥有长久传承而统一存在的江左“汉文化”内核。从文化的底蕴上看,北方民族也没有办法攻破南方的统治。在之后的北魏时期,成功将文化融合,使得北方地区的实力迅速得到了提升。
南北上的差异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都是永久存在的,不过急就是因为种种因素,使得差异什么时候能够降到最小或者需要付出怎样的历史代价才能嫁到最小而已。在文化上南方的东晋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