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8: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3:07
34、2007,《寻找学校变革的领跑者》,《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
33、2007,《理解教师面对变革的“迟疑”》,《中国教育报》11月27日。
32、2007,《专业信任与学校变革》,《中国教育报》11月13日。
31、2007,《学校变革中的断裂与继承》,《中国教育报》11月6日。
30、2007,《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教育发展研究》第4B期。
29、2007,《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28、2007,《激励如何可能?中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反思》(与卢乃桂合作),《教育与经济》第1期。*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7、2006,《挑战、支持与发展:伙伴协作模式下的教师成长》(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
26、2006,《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与卢乃桂合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0期。
25、2006,《学校变革进程中的教师压力管理》(与卢乃桂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6A期。
24、2006,《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调适》(与卢乃桂合作),《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23、2006,《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 22、2005,《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寻找“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基础》。童星、张鸿雁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1、2005,《论教学专业化的理论挑战与现实困境》(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9期。
20、2005,《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与雷万鹏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10期。*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2005,《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与卢乃桂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3期。
18、2005,《学校变革与适应性领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7、2005,《论教师专业性的提升》(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
16、2004,《打破封闭 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杭祝洪合作),《中国高等教育》第23期。
15、2003,《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与卢乃桂合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卡》2003年第1期转载。
14、2003,《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与卢乃桂合作),《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卷第1期。*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2003,《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院校合作”中角色之嬗变》(与卢乃桂合作),《复旦教育论坛》第1卷第1期。 12、2002,《院校协作脉络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赋权与规训的争拗》(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
11、2002,《关于中国*“高校扩权”*的脉络分析》(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与资讯》(台湾)第10卷第5期。
10、2002,《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2期。*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09、2002,《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与卢乃桂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12期。*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论点摘编”。 08、1999,《中国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周洪宇合作)。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07、1998,《试析晏阳初的公民教育思想》,湖南武岗师范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3辑),湖南教育出版社。
06、1997,《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05、1997,《香港预科教育制度述评》(与木戈合作),《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04、1997,《试析香港教育制度的性质特征》,《孝感师专学报》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5期转载。
03、1997、《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与周洪宇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02、1997,《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教育报》,6月23日。
01、1997,《香港中等教育特色谈》,《中国教育报》,5月26日。获“今日香港教育”征文三等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3:07
34、2007,《寻找学校变革的领跑者》,《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
33、2007,《理解教师面对变革的“迟疑”》,《中国教育报》11月27日。
32、2007,《专业信任与学校变革》,《中国教育报》11月13日。
31、2007,《学校变革中的断裂与继承》,《中国教育报》11月6日。
30、2007,《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教育发展研究》第4B期。
29、2007,《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28、2007,《激励如何可能?中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反思》(与卢乃桂合作),《教育与经济》第1期。*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7、2006,《挑战、支持与发展:伙伴协作模式下的教师成长》(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
26、2006,《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与卢乃桂合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0期。
25、2006,《学校变革进程中的教师压力管理》(与卢乃桂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6A期。
24、2006,《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调适》(与卢乃桂合作),《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23、2006,《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 22、2005,《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寻找“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基础》。童星、张鸿雁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1、2005,《论教学专业化的理论挑战与现实困境》(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9期。
20、2005,《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与雷万鹏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10期。*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2005,《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与卢乃桂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3期。
18、2005,《学校变革与适应性领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7、2005,《论教师专业性的提升》(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
16、2004,《打破封闭 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杭祝洪合作),《中国高等教育》第23期。
15、2003,《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与卢乃桂合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卡》2003年第1期转载。
14、2003,《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与卢乃桂合作),《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卷第1期。*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2003,《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院校合作”中角色之嬗变》(与卢乃桂合作),《复旦教育论坛》第1卷第1期。 12、2002,《院校协作脉络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赋权与规训的争拗》(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
11、2002,《关于中国*“高校扩权”*的脉络分析》(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与资讯》(台湾)第10卷第5期。
10、2002,《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2期。*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09、2002,《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与卢乃桂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12期。*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论点摘编”。 08、1999,《中国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周洪宇合作)。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07、1998,《试析晏阳初的公民教育思想》,湖南武岗师范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3辑),湖南教育出版社。
06、1997,《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05、1997,《香港预科教育制度述评》(与木戈合作),《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04、1997,《试析香港教育制度的性质特征》,《孝感师专学报》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5期转载。
03、1997、《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与周洪宇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02、1997,《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教育报》,6月23日。
01、1997,《香港中等教育特色谈》,《中国教育报》,5月26日。获“今日香港教育”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