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5: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2:19
长吻鮠是一种生活在江河底层的鱼类,主要活动在水体的中下层,冬季则会移至干流深水处的砾石缝隙中越冬。它们以肉食为主,食物包括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性成熟通常在3-5岁之间,3-4月开始繁殖,产卵期在4-6月,之后于8月退至下游。长吻鮠的怀卵量可达1-10万粒,长江的产卵场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和上游的沱江等区域。
这种鱼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记录可达15公斤,常见者重量在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中,长吻鮠占有较高的比例,尤其在中下游地区更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鮰鱼肉质鲜美,脂肪丰富,无细刺,富含13.7%的蛋白质和4.7%的脂肪,被誉为淡水食用鱼的上品。特别是湖北省石首市的“笔架鱼肚”,因其独特的胶层和美丽的自然图案而备受赞誉,被誉为食中之珍,早在明代就被列为贡品。
然而,长吻鮠的资源在长江中逐渐减少,捕获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种珍贵鱼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院和石首市特种水产品研究所已在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值得注意的是,长吻鮠的背鳍和胸鳍刺有毒,捕捉时需特别小心,不慎被刺会有剧痛和局部肿胀的风险。
生物学上,长吻鮠呈灰白色,吻部锥形突出,是肉食性底层鱼类,通常在夜间觅食。适宜的生存温度范围在0℃-38℃,最适生长水温为24℃-28℃,低于20℃时生长减缓。性成熟通常在3岁,雄性体型大于雌性,每年4-6月产卵,幼鱼在一年内可生长至上市规格,3龄鱼体重可达1公斤。
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