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7:52
燕树堂,河北定县人,1891年诞生于书香之家,其父燕友三是前清举人,曾留学东瀛早稻田大学学习教育,回国后担任过河北大兴师范和顺德师范校长。他自幼酷爱学习,早年考入北洋大学,1914年毕业后曾在北洋*短暂任职,后赴美留学,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深造,1920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留洋学子多不归,燕先生回国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教授法律,与陈独秀、胡适等先生并肩执教。他坚信法律与法制,不信仰*学说。晚年,他常与小儿子的同学提及*初年的往事,强调法律与法制的重要性。
燕先生在北大讲授法律时极为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声音洪亮,讲解细致,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他做事规矩、豁达大度,从不嫉妒他人。周鲠生先生回国受聘北大后,燕先生见其*新颖、讲得好,主动让出长期授课的课程,此举动让周先生铭记在心。在武汉大学,燕先生再次将授课让给了刚刚回国的韩德培先生,这种大家风范一直受到北大、武大教授们的赞赏。
26年后,燕先生回到北大兼任清华大学*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与爱国反日行动,参加了教授救国团体。7.7事变当天,一位留日教授告知燕先生日本人来后会有所行动,燕先生在7月9日只身离开北平来到武大。三个月后,其妻子和子女随*学生来到武汉。1938年,燕先生全家随武大西迁至乐山。抗战期间,燕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民法概论、*、法理学、国际私法、国际法等课程,其学术地位得到认可,被称为“南周北燕”。
燕先生治学严谨,从不轻易行文撰书,除了撰写民法章节、参与《法律适用条例草案》的起草以及参与编审六法全书外,仅发表过几篇论文。他具有完美独立人格,生活节俭,很少与人交往,不嗜烟酒,几乎没有特别的嗜好。这样的人当法官非常合适。1949年,*迁台,杭立武给燕先生提供机票,请他前往,但他不愿离开*,表示不愿成为“白华”。58岁的燕先生留在武大,成为法律系的编译室工作人员。
1957年,党号召群众帮助党整风。燕先生作为五四时代的名教授,被再次提及。他直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出党群之间存在严重问题。当时武*律系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被打成右派,燕先生也不能幸免。他被降级工资、安排在图书馆整理资料,生活条件有所下降。1957年后,燕先生获得退休待遇,住在稍宽一点的山下鸡房改建的平房中。
晚年,燕先生眼睛不好,很少阅读书报,常坐在藤椅上大声背诵英语和古文。他精神丰富,对外物依赖较少。在武大学人中,燕先生可能是最耐磨、最长寿的一位。尽管后来有时神智不清,但他看到了人性的曙光和神州巨变的希望。学校为他落实*,让他搬入新修的楼房。在刘道玉校长代表学校宣布为他平反、改正的决定时,他表达了对党、学校和组织的感激之情。燕树堂教授于1984年2月20日以93岁的高龄病逝于武汉大学南三区112号家中,学校在老体育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燕树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县人;191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1915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学习,1920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暨主任,清华大学法律学系、*学系教授暨法律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律学系教授暨主任,兼任宪政实施协进会会员、监察院监察委员、第一届司**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华*法学会编辑委员等职;1949年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图书馆工作;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