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2: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46
“乐感文化”说是李泽厚先生于1985年春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的,它曾被孔子概括在仁学的模式中。后来慢慢由思想理论积淀并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积淀为形式,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这种由文化转变来的心理结构,被称之为“文化—心理结构”,或人的心理本体。
乐感文化有什么特点呢?
乐天知命
乐天知命,早在我们古老的《周易》中就已经有了。从那时起,这种精神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
《易》的“乐天知命”、“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否极泰来”的精神,都曾哺育炎黄子孙的心灵,使之丰满开放;它不是造就匍匐于人格神脚下的子民,而是培育“与天地参”的万物之灵:尽管千辛万苦,也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就终有一天会“时来运转”,柳暗花明。
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由于没有人格神,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各种神灵导引,因此使人们在似乎是合目的、合规律的宇宙自然的总体中储备、汲取力量,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自然美最早的国度。
李泽厚指出中国人很注重世俗的幸福:“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
尽管深知人死神灭,犹如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中国人却仍然不畏空无而艰难生活。”中国人没有超验理性,因此这种乐感文化体现了以人的现世性为本,而与西方传统强调的“绝对”、“超验”精神相对立。
实用理性
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性。我们中国人,是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的。这种讲实用,讲实际,讲实惠,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而不会死板固执。
综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认真”一词,中国人是不怎么喜欢的。对于那些认死理只有一根筋认准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中国人往往嗤之以鼻,说他们太“较真”,顽固不化,说他们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
这种灵活变通,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圆”。要求我们为人处世尽量做到圆融、*。这种灵活变通,使中国人变得可爱而不令人讨厌。
《孟子》中就有这样的内容: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清,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清,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在这里,“男女授受不清”,本是礼法的规定,人人应遵守而行之,然当嫂子回被水淹死,这时该怎么办?孟子提出此时只能用“权”,“权”即权变,即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