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4: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18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18
史学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诸葛亮躬耕地就在今天的湖北襄樊市城西13公里的隆中。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地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19
以下内容是从网上找来的,各种史书、碑刻照片齐全,由于数量*,全部删掉了……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遗存证据辑录》 丁小琪整理编辑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国家正史和地方史所记载的诸葛亮在南阳躬耕证据从未断过代,零零碎碎的史料遗存,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和刘备三顾地廓清了历史真面目。现整理如下,供复岗工程设计建造师参阅。修复起来的碑刻,就是最珍贵的文物,多年以后也是珍贵的遗存,留给后世子孙。
有关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辩持续了上千年。这场争辩本应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争论的目的是为廓清历史迷雾,还历史本来面目,但有些不守规则的城市却动用不可告人的手段,改完市名改街名,改完街名改山名,改完山名改镇名,改完镇名改教材,一路改下去,终于可以接近南阳了。
国家最原始的正史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5000余字,从头至尾,根本就没有“隆中”二字。此二字纯属后世的演义、春秋、野史之说,不足为证。
先秦设南阳郡,西汉时叫南阳,东汉时叫南阳,三国时叫南阳,诸葛亮躬耕时叫南阳,诸葛亮出山后还叫南阳,今天依然叫南阳。而襄阳东汉时叫襄阳,三国时叫襄阳,今天还叫襄阳。南阳和襄阳相距270华里。既然诸葛亮上奏的官方文书《出师表》中写的是南阳,那一定就是南阳。所以,无论你改市名改山名改镇改教材,都更改不了这一事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草庐对》策源地是三国时的南阳,更是今天的南阳,南阳的地名自古至今没变过。
南阳在汉代的的历史地位从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等文物就足可定位了。南阳是历史和人文都很完整的城市,诸葛亮当年躬耕的南阳,那是智者的选择。不是靠谁用手段去争抢的。
下列六十多条史料,每一条都是铁证。
一、三国两晋时期的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证据遗存
1. 三国正史陈寿《三国志》第548页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的《出师表》第六自然段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躬耕在南阳铁证如山,这是诸葛亮出征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表,官方文书,这是不争的史实!陈寿曾在蜀汉政权中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在平阳侯相任内完成了《诸葛亮集》的编纂工作。他是西晋著名史学专家。他笔下的诸葛亮才是货真价实的正史。
2.黄权为诸葛亮修建的祭祀祠:亮初亡,人们怀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于道陌上“。随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后主乃从之。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
黄权是曹魏时期的南阳地方官淯阳侯,曾经在蜀汉工作过,刘备伐吴失败,黄权*降曹。在获悉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 黄权和南阳的仁人志士们一起在诸葛亮曾经躬读生活的地方——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修建祭祀祠,就是最早的称谓”诸葛庵“,隆重祭祀这位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担当大汉统一大业、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伟大智圣诸葛亮。
据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489页记载:淯水南有独山,山南有黄权及其妻子的二冢。冢前有四碑,其中二碑,是魏明帝所立,后二碑是其子和他的故吏所立的。
黄权在南阳为官是真是不虚的,有墓为证。黄权去世后就葬在了南阳独山南边,魏明帝曹睿还亲自为他树碑立传。那么,黄权在自己的属地上为自己最崇敬爱戴的旧上司诸葛亮修庵祭祀,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侯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蜀国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蜀国)故将如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由此可推知,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黄权任职南阳的三国曹魏时期。这是诸葛亮走后南阳人民对他最早的追忆,也是诸葛亮留给南阳人民最后的丰碑 。南阳人民世世代代都在祭奠怀念他。
3. 诸葛亮撰写的《 黄牛庙记》:黄牛祠又称黄陵庙,黄牛庙,黄牛灵应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座落于长江西陵峡南岸的黄牛岩山麓,下距长江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35公里,上距世界第一水电高坝——三峡大坝7公里。据《宜昌府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三峡一带即流传有黄牛神助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此庙即为那时人们为祭祀黄牛神和大禹所建,称黄牛庙。
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时至此,见庙宇残破,诸葛亮感其”旧庙废去,使人太息”,乃出资复建,遂修复并撰《黄牛庙记》刻于碑石,至今尚存,手植的铁树,近二十年来多次开花。 此碑刻经历1800后至今仍存,是黄陵庙中最珍贵的文物,1956年湖北省*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诸葛亮撰文的《 黄牛庙记》:“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呜呼,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鹿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影]现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前竖一旗旌,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貌,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4.方城拐河出土的东晋官宦大儒顾和浴手敬书的《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清代康熙年间在南阳方城拐河出土现世。详细记述了诸葛亮当年在南阳躬耕的生活细节,勾画出一个有血有肉、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谋的出山前的贫民时期的诸葛亮形象。
尽管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战事频繁,血流漂杵,但对诸葛亮躬耕在南阳的记载信息几乎没有断。
5.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李兴与陈寿是同学,都是川蜀人,因受父亲李密影响,对诸葛亮为人极为崇敬。曾任益州刺史罗尚的别驾。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义阳蛮张昌在安陆一带聚众起义,李兴受罗尚之遣到宛刘弘处求救,北进南阳盆地。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西晋惠帝时) ,刘弘奉诏从幽州奔方城(今河南方城县),然后进至宛县(今南阳市中心城区)、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弘留任李兴为参军,经过反复较量,终于击败了张昌。刘弘以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的身份驻节宛(南阳郡治所在地)。也就在这期间,李兴为刘弘撰写了《祭诸葛丞相文》,《祭文》中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沔”指汉水,“沔之阳”,即指汉水以北,刘弘在沔北南阳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这段记载与诸葛亮本人所述的躬耕受三顾地是一致的。
李兴《祭诸葛丞相文》又名《诸葛亮故宅铭》原文如下: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6.西晋王隐在《蜀记》里也记述了此事: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这个隆中在汉水北,可不是襄阳现隆中,襄阳隆中在汉水以南。汉水以北隆中的记载只有南阳卧龙岗."再次印证汉水南阳卧龙岗也叫隆中。
7.”三顾桥“遗迹碑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
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此碑虽残,发现于卧龙路三顾桥之侧,已显露出来的部分碑文足能说明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进而为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实物佐证。
8.《诸葛武侯集》引注《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娶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来自诸葛亮祖籍地的氏谱信息也有力的证明了诸葛亮兄弟躬耕于南阳的事实。
9.《三国志 蜀书》卷39《董刘马陈董吕传》云:“九年,都护李平(字方正)坐诬罔启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其中的“乡党”《辞源》释曰“犹乡里。”即同乡、乡亲之意。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十年,把南阳人氏蒋琬等认其为同乡、乡亲。
二.隋 唐 宋时期诸葛躬耕于南阳的证据
9.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父辈(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迁徙南阳叶县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辈死后,诸葛亮即移居南阳躬耕。
10.唐代裴度撰写的成都武侯祠《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
镌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是由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健镌刻的“三绝碑”矗立于成都武侯祠大门与二门之间东侧的碑亭中。被裴度称赞为“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诸葛亮,碑文这样记述的“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
11.诸葛亮之《远涉帖》辑录在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的《宣和书谱》。《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中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在南阳的有力证据:“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其王霸之略皆先定于胸中,卒如所期。尝自比管仲乐毅,识者许之。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也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远涉帖》系王羲之的临本。
诸葛亮的《远涉帖》全文只有二十七个字:“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
诸葛亮在人生最后一场的战争中,带着侄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上战场。他也许已经预感到了不久于人世,才写了这封简短却意味深长的家书,安抚哥哥诸葛瑾。这是诸葛亮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家书,也一定是诸葛瑾最后一次收到弟弟的家书了。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
三 .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诸位大诗人所写的与卧龙岗诸葛亮有关的诗文
12 .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 唐诗人胡曾《南阳》云:“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 ,争得先生出草庐。”
14. 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5.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16.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17. 唐汪遵《咏南阳》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18. 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
19. 宋 王安石 《诸 葛 武 侯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20. 宋·汪应晦 《次韵武侯庙》—“武侯遗庙自丹青,霸业销磨但故城。 北魏中分盟血在,南阳三顾夙心明。君臣际会宜兴汉,吴蜀相资失借荆。 独致瓣香思祀典,西山回首暮云生。”
21. 宋 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碑刻草书,风骨神秀,洋洋洒洒,峭拔苍劲,龙飞蛇腾。
22. 元·王冕 —《秋晚即事》—“ 十年湖海挟飞仙,今日凭高思窅然。关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别是一般天。紫髯老将悬清梦,白面儿郎减少年。 说与南阳诸葛道,草庐虽好莫贪眠。”
23.明·唐寅 —《三顾草庐图》—“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春。 ”
24. 明于谦 《过南阳挽孔明》“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
25. 清 彭而述 《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26. 清左宗棠 《题卧龙岗诸葛草庐》“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出处动关天下计,草庐我也过来人。”
四、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记载的南阳古称隆中,要刻碑:
27. 中国辞书之祖《尔雅》的第11篇《尔雅·释山》中注解道:宛,中隆,山脊,冈。说的是八百里伏牛山到南阳这里戛然而止,在南阳盆地中间隆起,让南阳的地形中隆起岗,所以南阳古时称“隆中”,蜿蜒起伏的伏牛山余脉,酷似伏卧的巨龙,因此称“卧龙岗”。所谓”隆中“南阳卧龙岗也。诸葛亮也因此号称“卧龙”。即便是硬将诸葛亮《草庐对》篡改成《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依然是是发生在南阳的事情!
五、元代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记载
28. 据元代官修历史地理志书《大元一通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29.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
30. 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淳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
31. 据《元音》卷十记载:元朝人吴漳写《武侯庙》(《题南阳诸葛庙》)有诗云:”卧龙岗上拜荒祠,惆怅当年枉顾时。“
32.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中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
33.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程钜夫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率*僚属到卧龙岗拜谒诸葛亮祠,”顾瞻徘徊,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并在祠东建孔子庙,庙后建诸葛书院,此工程于至大二年春动工,皇庆五年秋落成,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元仁宗于延祐四年(公元1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翰林院学士,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碑文。
六.明代官方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记载
34.大明官修历史地理专著《大明一通志》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免耕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书卷三十南阳流寓条:“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35.明《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卓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
36.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祭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37.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圯。。唐王妃苏氏闻之,启于王曰,闻诸葛孔明汉季之功臣,南阳之英伟,祠宇弗称,恐无以妥神灵,无以慰往来瞻拜者仰怀。王曰,吾亦云云,汝有雅致,听汝成之。乃捐内帑赀,以庀材物工佣,命承奉白震总程督事。”由此可知,唐代也修葺过诸葛武侯祠。
38.明代叶桂章在《武侯记》中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39. 明朝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说:“正德戊寅,于武侯祠见壁间有诗,始终皆武侯事,虽子美或未过之”,对《武侯庙》一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40. 明代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记载:“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41.明代驸马都尉邬景和,奉明世宗圣谕到南阳武侯祠祭拜诸葛亮,谕祭南阳武侯祠诸葛亮,开创了南阳武侯祠历史上由**代表明朝皇帝祭祀忠武侯诸葛亮的孤例。
42.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1539—1541年)南阳知府的孙哲八月二十八日,“以牲醴之典,致告于蜀汉忠武侯诸葛孔明之神。”由此,在南阳进一步明确了每年八月二十八日,由南阳地方*主持秋季的祭祀诸葛亮盛典。并写了《祭文》。
43. 明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南阳知府雷鸣春写《祭文》在卧龙岗上祭祀诸葛亮。
44.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叶秉敬《祭诸葛武侯文》在卧龙岗上祭祀诸葛亮。
45.明代何宇度的《益部谈资》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钱千万,以为军需,诸葛孔明担保,券至宋犹存。”也就是说,先主刘备从东吴借得荆州时,军需紧张很困难。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居住了十年,人际关系很熟,于是,由诸葛亮做担保人,从南阳大姓晁氏那里贷款千万钱。这张借条,一直留存到宋代。
46.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和《大明一统志》大致相同。
47.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改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祭祀之,血食有年......"
48. 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49.明朝大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中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
50.明代张岱的《夜航船 地理部》亦云:“卧龙岗:南阳府城西南。即诸葛亮躬耕处,有三顾桥。”
七.清代官方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记载
50.清代官修《大清一通志》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七里卧龙岗。”同书卷一百六十五“南阳府山川”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
51.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河南南阳府南阳县条目:卧龙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诸葛孔明草庐在内。今即其为祠。”
52. 清代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所载“南阳府”古迹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春秋祭焉。”
53.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
54.清汪介人的《中州杂俎》卷八《人纪》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
55.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今春秋祀焉。”
56.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岗,汉诸葛忠武侯故居。”
57.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阳知府罗景专门编撰了《卧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武侯祠的兴衰、变迁及修葺的历史。其卷一“胜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如巢然,草庐在其内。”
58.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古亘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59.彭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60. 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庐井咸在焉,旧有祠祀公,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拔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六十余年,莫有过而问者。......”
61.郑州一藏友收藏一张和诸葛亮有关的清代碑拓,原碑也无影踪,拓片仅此一张,等我弄到清析的图片,咱再复刻此碑。该碑拓造像和内容都比拐河的更精致
62.《诸葛氏祖碑文》:“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现存《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宗谱还记载:"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63.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南阳府”古籍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姑处,有祠,春秋祀焉。”
64.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清代,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进一步升温,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康熙乙酉年,由罗星瞻搜集整理编印的《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的兴衰、变迁及修葺;由张鹏翮 撰写的《忠武志》记述了诸葛亮生平业绩,大事年谱及轶事。收录了清柯彩的《重修武侯祠院碑记》、彭而述的《重修诸葛丞相武侯祠记》等文章。 其中,有一篇清朝著名的治世能臣鹿祐的《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说:”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鹿祐的《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也清楚地说明了诸葛躬耕地、三顾地和草庐对发生处在南阳卧龙岗。
65.大地作证:当您款款深情走进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时,一千二百多棵千年古老的柏树楸树会现身说法地告诉了您一切,哪里才是真正的诸葛亮躬耕地,大地作证,千二百多棵千年古树会说话!南阳卧龙岗才是诸葛武侯祠躬耕地、昭烈皇帝刘备三顾地、《草庐对》策源地!
66.反正:《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这里清楚说明,诸葛亮在荆州襄阳纯属游学,客居。
八.当代官方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证据(不断添加中......)
67.1957年3 月19日《光明日报》曾发表了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刘备三顾茅庐处》的照片,并作了如下说明:“在河南省南阳西郊卧龙岗的诸葛亮古迹,相传刘备三请诸葛亮就在这个地方。”并引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以及《三国志》的记载加以肯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以上是官方正史和地方史志各个时期的几十条关于诸葛亮在南阳的记载。历史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和刘备三顾茅庐事件的记载几乎没有断代,这充分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审时度势的《草庐对》当然也是发生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庐。
三国后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经闻名天下了。各类演义、春秋和野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的记载更是多不胜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19
诸葛亮祖籍汉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阳都古为东夷之地,周武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诸侯一百七十余国,阳都处于齐、鲁、莒之间,国名无考,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弱肉强食,阳都属莒,公元前431年,楚国在吞并了费、郊之后,一举灭莒,对齐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前412—前386年,齐国连续发动了夺取鲁地、向南拓展的战争,以抗衡楚国,《续山东考古录》中考证:这时的“沂州府之莒州、沂水、日照、费县之南境,皆入齐境。”已出土的齐国货币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如1957年临沂兰山区水田村出土的37枚齐刀币,1978年临沂城内原地区粮食局门外出土的齐刀币11枚,1989年3月兰山区大城后村出土的齐刀币2100枚等等,表明齐国的势力已到达钙河以北,南涑河以东的广大区域,阳都当属齐国无误。从此被纳入了齐国的版图。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20
诸葛亮的故乡是在山东临沂 那才是诸葛亮的出生地 河南南阳只是他后来隐居的地方 不是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