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7: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09:54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疾病概述
腹肌沟斜疝(Oblique inguinal hernia)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患之一。
症状体征
1、典型症状 是腹股沟和(或)*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可复性肿物。当小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劲使腹内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并有膨胀性冲击感,平卧后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向上轻压肿物,协助肿物还纳入腹腔。复位时有时可听到气过水声。复位后,将指端压置于外环,令小儿咳嗽,即有冲动感觉,指端离开后,肿物往往又重新出现。仔细检查局部,患侧腹股沟部较对侧饱满,精索较健侧粗,*较对侧大。
2、不可还纳性腹股沟斜疝 在临床上可有两种情况:
(1)简单不可复性疝:即疝内容物不能还纳入腹腔,但无肠梗阻症状。常见于引起腹压增高的疾患,如腹水、腹胀同时合并疝者,以及滑疝等。疝肿物无压痛,有弹性、具有咳时冲动感的特征。
(2)嵌顿疝:即疝内容不能还纳并有肠梗阻或肠绞窄症状,肿物疼痛并有触痛、硬、而无咳嗽时的冲动。肠管绞窄坏死时,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体温、脉搏增高,少数病人便血,疝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现象。若嵌顿或绞窄的脏器并非肠管而为大网膜或卵巢,也可不出现肠梗阻症状,但疝局部有压痛。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病症,常规检查均正常,但如并发全身中毒症状,可有感染性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甚至血小板减少等。
其他辅助检查:可做B 超检查,明确腹股沟处肿块性质,可做透光试验和X 线片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典型斜疝有还纳现象或还纳的历史者诊断无困难。不能还纳或部分还纳者,首先应与*鞘膜积液鉴别,主要鉴别方法可靠透光试验。透光试验的做法是以手电筒灯泡直接照射肿物时,可见卵圆形肿物全部红亮,即系鞘膜积液。如果只是灯泡接触的部位红亮则为阴性。小婴儿诊断困难时,首先可行*指诊,试扪腹股沟内环处是否有疝入的肠管。必要时可以照腹股沟肿物切线位X 线片,X 线透明者为含气的囊可以诊断为疝。禁忌做盲目穿刺试验。
嵌闭疝的诊断多无困难。由于疝的突然不能还纳,小儿立即表现腹痛、哭闹,局部压痛、频频呕吐等,则可确诊。但小儿肺炎或婴儿腹泻等晚期腹胀患儿,也可突然发生呕吐、便秘等功能性肠梗阻症状,此时可因腹压增高而使同时出现的疝不能还纳,但实际上并无嵌顿,必须鉴别。如误诊为嵌顿疝而行手术,则给危重病儿增加不必要的手术和麻醉损害,常可促使病情加重。相反,可因腹胀严重、腹压过高而真的发生嵌顿疝,如未做出诊断,常可延误治疗。嵌顿疝的诊断,除靠全身症状及肠梗阻症状外,还应注意局部压痛、硬度、冲动感及各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序,以便进行鉴别。绞窄疝晚期,小儿中毒情况严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时需与腹股沟淋巴结炎鉴别,详细病史及明确的肠梗阻症状常为诊断的关键。
治疗方案
小儿斜疝的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突管未闭或闭锁不全及腹压增高,只要正确处理疝囊,即可治愈。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块可增大,并可发生嵌顿、绞窄,故应早期手术治疗。
新生儿及6 个月以下婴儿疝囊菲薄,解剖关系不清,手术易发生疝囊撕裂、精索损伤,多数人认为,如无反复嵌顿,手术年龄以6 个月~6 岁之间比较合适。 6 岁以上小儿将入学,如不治疗可影响小儿参加体育活动,对精神及身体的发育均有不利。
新生儿、小婴儿嵌顿疝应即时手术,因其常合并精索扭转或受压,造成*坏死。较大的婴幼儿嵌顿时间短不超过12h、全身情况良好,局部疝块张力不大有弹性,*无红肿,可给镇静药如水合氯醛,灌肠,并抬高臀部,试行手法复位,疝多可回纳,切忌用手强力挤压复位。嵌顿疝复位后,除有不适合于手术的条件,一般仍应于2~3 天后手术治疗。疝带不适用于小儿,常可压伤皮肤,并有发生疝带下嵌顿的危险。
预防预后
预后:一般可复性疝并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6 个月以内婴儿的小型疝有自愈可能。无并发症的疝一般无病死率。如不能自愈或未予治疗则逐渐增大,妨碍病儿行动,并且随时有嵌顿的可能,年龄越小,嵌顿率越高,危险性越大。
预防:目前尚无确切预防措施。
注意事项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