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9: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1:28
领导权变理论的发展历程始于心理学家费德勒(F.Fiedler)的研究。1962年,他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著名的费德勒模式。这个理论将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相结合,并将情境因素纳入研究,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互动方式以及情境控制对领导效果的影响。费德勒发现,领导行为多样,取决于领导者的基本需求差异,他将领导方式分为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两种,分别以人际关系和任务完成为核心需求。
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进行了分类,还创立了LPC量表来评估不同的领导风格。他认为,理想的领导方式不存在,任何领导方式都有其利弊。费德勒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根据情境调整领导方式以提高效能,包括领导情境的“团体-任务”特征,即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
7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豪斯(R.J.Howse)提出的路径-目标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权变理论。该理论强调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以帮助员工达成工作目标。豪斯区分了四种领导风格: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强调适应部下特性和环境因素的选择。
与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相比,路径-目标理论允许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不同的领导方式,但其有效性仍面临挑战。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的领导-参与模式关注决策过程中的领导行为,提倡根据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
进入80年代,Heller和Wilpert的Heller-Wilpert权变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决策行为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理论,强调决策过程中下级的参与程度和权力大小。然而,他们的权变模型挑战了传统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概念,提出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环境因素灵活调整。菲德勒模型、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和路径-目标理论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体现,但这些理论的实证性仍有待深入研究。
“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