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4: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7:53
战国时期的防御战术中,据《墨子·备城门》记载,城市防御战中广泛使用了“积参石、蒺藜”作为重要装备。《六韬·虎韬》中进一步描述,这种防御器材在狭窄道路和小径上尤为显著,设置了高四寸、宽八寸的铁蒺藜,以*敌军行动。秦汉时期,铁蒺藜的地位提升,不仅用于道路、城池周边的防御,而且在军队驻地周围也常见其身影。
进入宋朝,随着战争需求的多样化,铁蒺藜的种类开始丰富。例如,出现了用于水中的“铁菱角”,固定在木板上的“地涩”,以及专门用于阻拦马匹的“搊蹄”。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涂抹毒药的“鬼箭”,增加了其杀伤力。《宋史·扈再兴传》中提及,南宋嘉定十二年,扈再兴巧妙地利用铁蒺藜在枣阳之战中设伏,使金兵遭受重创。
明朝军队对铁蒺藜的使用更为广泛,戚继光的军队中,藤牌手和挨牌手每人携带大量的蒺藜,便于在野外作战时快速布设。明军战船也装载了大量铁蒺藜,用以向敌船投掷,使敌船在战斗中行动受限。铁蒺藜的制造工艺简单,不仅用铁铸造,竹木等材料也可替代,这表明其长久以来在军事策略中的不可或缺。
自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间,铁蒺藜始终作为战争中的障碍器材,体现了其在军事防御中的核心地位和不断演变的战术应用价值。
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连,以便敷设和收取。中国在战国时期已使用铁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