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4: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4:02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构成与特点
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起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为了狩猎而进行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逐渐演变为初级的身体练习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竞技体育从狩猎的原始形式演变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逐渐融入了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中。最终,竞技体育成为了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分离,成为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活动的起始,旨在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照统一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竞技体育管理则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效果的组织管理。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包括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和功利性。竞争性是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之一。集群性是指竞技体育活动是由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能组织竞赛活动。规范性是指竞技运动必须按照高度完美的技艺、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要求进行。公平性是指竞技运动应该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公开性是指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向性特点。观赏性是指竞技体育具有可观赏性,是广大群众善度余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功利性是指竞技体育受到民众高度关注,蕴涵着巨大的功利价值。
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体现在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等方面。竞技运动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者,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训练管理工作者、科技人员、医生等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包括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运动训练学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领域成熟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直接相伴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就需要从众多理论学科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学科特征,运动训练活动是以最终产出的运动成绩水平来做出效益评价的。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和理论层次。研究内容涉及基本问题、理论范畴和基本内容。基本问题包括“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理论范畴包括研究“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和“训练安排”。基本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安排”。理论层次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理论是从超专项范围的角度,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的、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项群训练理论是阐明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性的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创立的,在一般训练理论与各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楔入了一个中间层次。三层次理论体系是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纵向描述,无论在哪一层面上,都可以展开关于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以及运动训练安排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