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秧歌民俗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9: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19:54
繁峙秧歌的民俗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那时它在奋地和白马石一带(现今属于应县)流传,最初的形式是一种街头的广场艺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玩艺儿”,根据地域特色,人们也称其为“奋地秧歌”。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和张代对秧歌进行了革新。他们将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和器乐曲牌融合,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唱腔,将这些元素融入“秧歌”之中,使之登上舞台。张信更是开创先河,创办戏坊,将秧歌从街头地摊提升到了专业演出的层次。道光、咸丰年间,繁峙秧歌逐渐成熟,张代带领的剧团开始排演诸如《安瓜》、《借冠子》等小型剧目,以及《杀惜》、《刘唐下书》等大型剧目,这个时期是繁峙秧歌最为繁荣的阶段。
清末民初,繁峙秧歌达到了鼎盛,与北路梆子竞争,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至今。1956年,繁峙县政府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将散落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在那一年的10月1日,剧团首次正式演出《花亭》,并在山西省的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集体表演奖,张润来、孟智秀、孙春梅、武玉梅等艺人因此一时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