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长江的水文水系特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3: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5:49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长江的水文水系特征。
1. 汛期降雨和洪水
长江流域属于*带季风气候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具有形成暴雨的有利条件。长江降雨量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057毫米,主要雨区包括武夷山、南岭、峨眉山雅安和汉江。长江的汛期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其中6月至8月是主汛期。长江洪水的变化规律与暴雨大体相应,洪峰时间中下游早于上游,一般年份,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湘江4月至6月为主汛期,上游支流7月至9月为主汛期。
2. 流域主要暴雨区和相关暴雨极值数据
长江流域最大24小时暴雨为江苏省如东县潮桥822毫米(1960年8月4日),最大三日暴雨为湖北五峰县1076毫米(1935年7月3日-5日)。
3. 干支流洪水特性
长江的大暴雨洪水可分为全流域性和局部区域性两种类型。全流域性降雨范围广,历史长,上下游雨季重叠,雨区移动方向大致与干流流向一致,干支流洪水发生严重遭遇。局部区域性洪水则是干流某些河段和若干支流发生大强度大面积的暴雨所造成。长江洪水特性包括: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洪水比较稳定,年际变化小;含沙量低,输沙量大。
4. 历史洪水描述、洪峰编号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其主要特点包括:全流域型洪水继鄱阳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和湘江大洪水后,长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洪水次数多,受降雨影响,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先后多次发生洪水,长江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洪水量级大,与1954年洪水相比,上游宜昌水文站7月、8月来水量均超过1954年,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等于或大于1954年,频率约80~100年一遇;中游洪量仅次于1954年,如不考虑洪水还原,汉口7月、8月来水量、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均大于1954年洪水;下游大通略小于1954年。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兰州,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中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下游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