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再不好的事情也有其好的一面." 要求:论述,500字左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20: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8:42
在前面一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文章里,曾提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这两个道理可以统一到“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个道理下。一个是讲,当你遭受不幸的时候要看到其中光明的一面。而另一个则讲,当你洪福高照的时候要小心潜在的危机。合到一起就是:世上没有绝对的祸,也没有绝对的福,同一个事物,既有它祸的一面,也有它福的一面。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个道理则是高度概括了事物的两面性,它强调的是:当你看到事物某属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样不要忽视相对的一面,因为这相对的一面总是存在的。象上面提到的“福祸”就是一种属性,比如还有“善恶”、“胜败”、“强弱”等等无穷无尽的属性,这些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统一的存在于同一个事物中的。为什么事物有无穷无尽的属性呢,这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道理应该是有境界之分的。比如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个道理,可以用来思考一切问题,象前面讲过的“物极必反、矫枉过正”、“失败是成功之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道理,都可以用“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个道理来概括。其实,如果我们用一分为二的思想去看待道理本身,就会发现,虽然道理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却总有它不该用或者用不上的时候。比如说下棋吧,你可以在输棋之后很谦虚的对待,但是在下棋的过程中你可以用尽各种谋略,却是用不上“谦虚使人进步”这个道理的,战争也是一样的。再比如一些明知不可为而硬为之的人,撞了南墙不回头,不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却拿着“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来糊弄自己,那是用错了地方啊。
人类很早就已经有一分为二的思想了。拿先秦时期的一个故事来说吧:有一天,墨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墨子遇上了儒家学派的程子。
墨子说:“儒家学说有四个方面足以丧亡天下。”
程子说:“你这是诋毁儒家。”
墨子说:“我是提醒而不是诋毁。”
数日后,墨子又与程子辩论,并称赞孔子。程子问:“您一向攻击儒家,为什么又称赞孔子?”
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的地方,应该区别对待。”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用在意墨子批评或者褒奖孔门的话是不是有道理,但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在对待儒家学说的时候是一分为二的,即在指出了他所不认同的地方的时候,没有因此将儒家全盘否定,而是同样看到了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可以看出,一分为二的思想非常朴素,一点也不高深,几乎简单的让人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让人不得要领。举个例子吧,很多人都知道“后悔是没有用的”这么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后悔呢?我看除了电影里面刻画的完美英雄人物,比如“007”这样的能够在意外面前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外,现实中人基本都是到后悔时必后悔的。
是啊,道理简单,仅是说它的形式简单,并不代表它肤浅,更不代表谁都能用。道理不是魔法,更不是咒语,光记在心里,想用的时候念两遍,是发挥不出道理的作用的。我们也许都有被人骂做愚蠢的时候,因为我们都很容易犯一些旁人看起来幼稚的事情。特别是,当你做学生的时候,或者做学徒的时候,往往因为一个不小心被骂的无地自容,“说了这么多遍了还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脑子僵的一点转不动”等等,鲜有那些能够体恤我们,容忍我们犯错误的老师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掌握着一个道理,在面对那些不掌握这个道理的人时,当这些人因为屡次不善于使用这个道理而犯下错误,我们也会毫不客气地用上“愚蠢”、“傻×”这样的词。呵呵,这是因为我们都不懂“简单的道理不是人人都能用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啊。
其实,道理能够用到改变自身习惯,可以指导自己行为的程度,必是经历了众多的体会和比较,在这些体会和比较中权衡出了用与不用这个道理的分量,当感受到用这个道理的分量足够重的时候,我们方能真正的把这个道理用到实际中去。所以,我有一个关于领悟力的看法,说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是否正确:领悟力较强的人应该是那些对事物的体会较为敏感,或者对各种体会善于比较,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
上面也可以用来侧面地理解“一分为二”这个思想,即当你看到道理简单的一面的时候,不要忽略了道理不简单的一面。道理之所以简单,是因为你已经在各种事后看起来很幼稚的行为中衡量出了道理的分量;而道理之所以不简单,是因为如果没有充分体会过这些幼稚的行为,你就不会真正明白道理的分量,也就不会使用道理。
同样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其实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悉,但是真正能够使用这个道理的人却是不多的。我们刚生下来还不会思考的时候,是最天真的,对待一个事物,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的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我们慢慢长大了一点,开始会思考了,在这个狭隘与开放、谬误与真理混杂的环境下,我们难免陷入偏执,要么以偏概全、要么一叶障目,总是难逃迷惘或固执。据我的观察,很多人走到这一步就停止了,他们以为自己会思考了,而不希望更进一步。可以想象,任何道理放到这些人身上会是什么结果——可能比没有道理还要荒唐。
当然,也有很多人勇敢的往前迈了一步,他们体会到了不和谐的因素,并且希望通过思考,正确的运用道理来化解这些不和谐。他们希望全面地看问题,本质地看问题,而不是泛泛地,流于形式地看。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就拉开了一道差距——幼稚和成熟。除了那些童真的,任何幼稚几乎都是偏执所致,要么偏执的以为自己都懂了,要么偏执的以为自己都不懂,或者不需要去懂,而那些以嘲讽幼稚来标榜自己成熟的人则是另一种幼稚。而成熟的人呢,因为更具有洞察力,所以表现出了大气、从容的良好气质,在人群中不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家、成为领导等等。
当然,一分为二的看,偏执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中也有很多是艺术家、科学家,但是那种因为偏执而产生的才能毕竟是脆弱的,终究要为他们的偏执付出代价。看看那些发生在凡高、贝多芬、莫扎特身上的悲剧,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这点。还有一则故事,我不久前从报上看到,正好也说明了这点。
一位名叫兰顿·布雷默的美国神童,智商测试可以轻松获得“天才”的评价,10岁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大学里的课程是说拿下就拿下,并且在音乐方面天赋极高,可是就在他14岁的时候,居然在旁人看起来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自杀了。据说是因为这个神童不满足于这个世界的简单或者狭小,希望更进一步到天堂去。我以为,不论这个神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到什么程度,但是他的思维方式一定是欠缺的。想想,什么原因可以成为自杀的理由呢,除了好奇和厌世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是的,还真的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所谓的“拯救世界”。是啊,就有一些人以自杀的方式来“拯救世界”,也许,自杀对于那个自杀者来说可能是达到他理想世界最快捷的方式。其实,不管厌世还是期望拯救世界,本质上都是世界观狭隘的反映。他们看得见世上存在的局限性或者缺陷,却无限夸大了它们,反过来,他们又刻意地忽视了世上美好和谐的一面,从而把这个世界扭曲*间地狱之类的丑恶之地。
世界观狭隘直接导致了不成熟,而不懂得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则正是世界观狭隘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来看看几种典型的不成熟的表现就知道了。
天真浪漫型:喜欢幻想,喜好新奇是这种类型的表现。他们常常因为忽视或者不屑于目前的状态,总是被通过媒体或者与他人的交谈中表露出来的物资欲和精神欲所迷惑,而真的当某种被渴求的*实现以后,又会很容易厌倦。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自己拥有的东西普通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它们珍贵的一面;同样他们只看到了那些自己未拥有的的东西珍贵的一面,而没看到它们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几乎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
井底之蛙型: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优越感,或者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见解,而产生自大情绪,以为世间不过如此,没有天外有天的胸怀。当然,每个人都应该自信,而且每个人都有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时候,但问题是,自信和觉得自己了不起是用在给自己鼓劲,为自己排除今后的困难树立勇气上,而不是拿来自娱自乐、骄傲自满的。的确,因为人类的智慧,世界变得小了,但是这是相对的,其实世界之大,永远在你的想象之外。
矫揉造作型:有的人很看重形式,却不知道形式如果脱离了内涵就是一副招人白眼的皮相。当然,也有的人是低估了他人的智商,喜好那些滥竽充数的表演。其实他们都是看到了形式忽视了内涵,看到了现象忽视了本质,去做了一些本不应该他们做的表情,也许能唬住一时,却终究要贻笑大方。
好了,不成熟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急功近利、异想天开、简单粗暴、一厢情愿、杞人忧天等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没有用一分为二的思想看问题,导致看问题不全面,陷入偏执所致。看了这么多不成熟的表现,那么成熟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呵呵,如果一定要在成熟和不成熟间划出一个界限,那是办不到的。就比方说树上一个桃子,你不可能精确的知道它在哪时哪刻能够成熟。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用“能吃”,或者说“吃起来是甜的”这样近似的概念来表示桃子是否成熟。一个人从成熟到不成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成熟的*致可以这样表达:能够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问题。当然这不是说只有那些完全能够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人才是成熟的,
是的,谁没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谁能够保证在任何问题面前做到绝对的客观和全面呢?懂得一分为二看问题,并不表示能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极致,这一点,可以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来说明。而且,一分为二的思想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但并不是事物都两面的,换句话说,事物的两面性并不影响对事物的分类,如善恶、美丑等。比如说评价*吧,一分为二地看,他也犯过错误,但是这只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他,也不要贬低他,要客观地评价他。在功和过的衡量上,*无疑是一个伟人。
所以,我们在看一个人(包括自己)是否成熟的时候,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既有成熟的一面,又有不成熟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他成熟的一面就简单的说他是成熟的,也不能因为看到了不成熟的一面就说他是不成熟的。那些能够用一分为二的思想分析问题的人,即使偶尔表现的很偏执,我们也会说“他是成熟的,但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而那些总是主观臆断,不善分析的人,即使偶尔表现的很客观,很有理性,我们就只能说:“他还不成熟,不过也有成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