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传译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3: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4:56
公孙弘,齐地菑川薛县人,字季,出身贫寒,直至四十余岁才开始研读《春秋》及各家注释。建元元年,六十岁的他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为博士,出使匈奴归来的汇报未能取悦武帝,遭怒免职。五年后,菑川国再度举荐,他被封为博士。
公孙弘才识出众,主张君主需胸襟宽广,臣子需节俭。他生活简朴,盖布被,饮食节制。在朝议中,他总是先陈述问题,让皇上自行裁决,避免直接争辩。武帝观察到他的忠厚、善言、熟谙律令和政务,以及儒学素养,对他赞赏有加。两年内,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他与主爵尉汲黯共议,常能条理清晰地阐述问题,皇上对他愈发亲近。尽管有时违背约定迎合皇上,但皇上仍认可他的忠诚。公孙弘深得皇上宠信,即使面对诋毁,也未受影响。
有人质疑公孙弘身为*却盖布被,他坦诚接受,认为这正是汲黯的忠诚使他得以听到真言。皇上因此更加信任他,最终任命他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表面宽容,内心深藏不露,曾利用权力报复旧怨。他虽生活节俭,但乐于资助朋友和门客,俸禄大多用于此,家中无余财,被士人视为贤明。
面对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乱,公孙弘深感责任重大,身为丞相未能阻止叛乱,他主动请求辞官归隐,以让贤。然而,武帝以古训为据,认为奖赏有功、崇尚文德,勉励他坚守职责。公孙弘病情稍有好转后,重新参与政事。元狩二年,他以丞相身份病逝,留下政绩和对治国之道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