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5: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0:20
《诗·小雅·正月》中有句云:“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这里的“蔌蔌”被解释为猥琐丑陋的形态,形容人的外貌不雅。林纾在《读》一文中用“於是佌佌蔌蔌者布满朝列”来形容朝堂上满是庸碌之人的景象,暗示国家可能会面临动荡的命运。
在《文选·鲍照》中,“稜稜霜气,蔌蔌风威”描绘的是风力强劲,风声尖锐的情景。韩愈的《雨》诗中,“坐来蔌蔌山风疾,山雨随风暗原隰”则形象地展现了山风的猛烈和雨势的迅猛。
五代和凝的《天仙子》中,“洞口春红飞蔌蔌”描绘的是花瓣轻盈飘落的景象,而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里,“蔌蔌衣巾落枣花”则展示了衣巾被枣花沾湿的轻微声响,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明高启的《梅花》诗中,“枝头谁见花惊处,嫋嫋微风蔌蔌霜”则用“蔌蔌”形容微风吹过,霜落的声音,增添了清冷的意境。
在宋代,苏轼的《食甘》诗中,“清泉蔌蔌先流齿”描绘了清泉潺潺流动的感觉,而《贺新郎·夏景》中的“共粉泪,两蔌蔌”则可能表示泪流不止或某种轻柔的触感。在古代文献中,如《南史·王晏传》中,纸包着桷子发出的“蔌蔌有声”,是形容纸内物体移动的轻微响动。
总的来说,“蔌蔌”一词在古代诗词中,不仅用来描绘风力、花瓣飘落或流水的声音,还常用于形容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特质,以及纸张、物体移动的轻微声响。
汉语词语,读音为sù,可形容风声劲疾、花落的样子、液体流动的样子,又有菜肴的意思,如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