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打古镇的户口在纳溪打工,可以在纳溪申请公租房吗?本人快六十岁了没房住可申请公租房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0: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5:26
[泸州] 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新农村发展历程
发表时间:2013-09-05 | 来源:四川文明网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山村“化蝶”记
——探访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新农村发展历程
四川文明网泸州讯(周天红)化蝶,从毛毛虫脱变成花蝴蝶是一个美丽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历程。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从一个“十分后进”的烂村,转变成一个“后劲实足”的新村,期间经历的种种磨砺与阵痛,故事饱含“化蝶”的味道。
胡大海,现任龙古村党支部*,既是故事的亲历者,更是故事的主角儿。
一个春天的早晨,当远山的暖阳、路边的花香以及机器的轰鸣声撒满村子的时候,见到了胡大海,他正站在新村建设的工地上忙碌着。休息间隙,胡支书介绍起了龙古村近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有辛劳、有感伤,更多的是满怀的梦想和希望。
乱象
龙古村,因村内修建有晚清时期的“贞节大石牌坊”而远近闻名。一段时间,也因村里乱象纷纷而名声在外。
村文书外出打工。
村妇女主任不辞而别,打工去了。
村主任思想发生变化,长期在庙子里信菩萨,不理村里事务。
村上“四职”干部,只留下村党支部*,也是年近60岁,唱“独角戏”,心有余而力不足。
群众反映村民小组长有问题,村民小组长又给村干部唱“对台戏”,村里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重重。好几个村民小组长或辞职或外出,放下“挑子”不干了。
村里的经济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好几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养条肥猪卖找人帮忙抬到收购点,单面要一个多小时;山上的竹片没人来购买,变不成钱。村里群众真穷,很难看到有人家修建有砖房的。有的村民小组就有10多个找不上老婆的“单身汉”,这样的条件谁愿意嫁呢?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镇上的领导找到了胡大海。他正忙着四处承揽工程项目经商谋自己的事儿。胡大海考虑了好久,看着村里的乱象,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也曾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发过誓言,他接下了村里的“烂摊子”。
出招
胡大海先是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后来担任村党支部*。
新官上任,第一件事是解决村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账务问题。
不清不知道,清出来吓一跳。村里账务那个乱呀。村干部手里既收有群众的集资款,又捏有帮助村上付款的票据。有的村干部差村上的钱,有的村干部又说是村上差他私人的钱。胡大海找来了镇上管理财务的干部,帮着村上理账。一个干部一个干部地清,一笔一笔地理,还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很快,村里的账目理清处了,向群众进行了公示。可胡大海犯愁了,一看结果,村上负债近6万元。一个“空壳村”,村集体没有收入,哪来钱还账呢?
胡大海召集村干部们想办法、出主意。最后理出了几条思路:一是规范村里的财务管理,公事公办,账目清楚,干部不能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在村上列支生活费、差旅费等,规范票据,更不能报“花账”。二是想方涉法盘活村上的资产,变废为宝。三是跑项目、争取资金,找事情干。
“带着感情做工作,群众就信服你。”理顺了村里的账务问题,胡大海又领着村干部把心思放在群众身上。
罗言贵是村里的老大难,70多岁,一直是个“单身汉”,孤寡老人。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睡在床上都能看到天。几间房子在风雨中飘摇,快倒了。村干部四处奔走帮着想出路。村党支部找资金帮他修起了砖房,送来了电视机,还置办了锅碗瓢盆等家具,吃喝拉撒睡全帮到家了。感动得老人热泪盈眶,也感动了村里群众。村上先后帮助了10多名“老大难”的困难群众改变了家里原来面貌。大家都说:现在的村干部,是真心帮我们的。
哪家有红白大事,村干部第一个到家里帮忙。哪家有困难,村干部就出现在家里。“要同群众‘耍’得到一起,才能做得好群众的工作。”胡大海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大家看到村干部确实是帮群众办实事的,都很支持村上的工作。当过老村主任的庞国永,自从没当村干部后,一直对村上有意见,长期不参加村上的活动,现在都主动帮着村上出主意。
发力
发展是解决困难和矛盾最有效的手段。
龙古村必须用发展来改变穷困境地。如何发展?一直是纠结胡大海和村干部一班人的“拦路虎”。
种甜橙、藤梨等水果,由于土壤、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栽了不少,结果的不多,失败了。
种竹子?村上找来了专家,分析了气候和土壤条件,又加上种竹是村里的传统农业产业,可以干。村干部领着群众,引来了项目,建立竹基地2000多亩,年产值50多万元。最多的农户发展了40多亩,卖竹片一项,年收入3万多元。一下子品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抓住打古镇打造“中国手功苕粉之乡”的机遇,大力发展苕粉产业,村里再现发展活力。村党支部请来了技术专家,从红苕的选种、移栽、迁插、收获到粉条的加工、包装等环节,手把手培训,一条龙指导,点燃了群众发展苕粉产业的希望。村里还成立了苕粉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一体化”带动,增强了“打捆式”发展的动力。会员达到了40多人。苕粉成了村里最“火”的产业。现在,村里发展苕粉基地2000多亩,普通苕粉卖到了30多元1公斤,精包装后每公斤卖到了168元。苕粉产业年产值600多万元。最多的农户苕粉产业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
苦竹笋也是村里一项兴旺的产业。全村已建成了基地300多亩,年收入2万多元的农户有好几户呢。
细数着每项产业给村里群众带来的收入,胡大海心里有底气。
产业发展,口袋里有钱,群众的生活大变样。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00多元。村里外出打工群众渐渐有人回家创业的,单身汉又找到老婆了。村里先后回乡创业发展的就有20多人,建立花木、苗圃、苕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000多亩。10多个单身汉甩掉了“光棍”帽子。
蓝图
站在热火朝天的新村建设现场,看着正在一层层长高的农家住房和一条条宽阔的乡村大道,胡大海和村干部们正描绘着村里未来的美景。
以“贞节牌坊”为文化背景,打造“川南节孝文化新村”。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产业明星村”。
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村里的新农村项目,争创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卫生村。
村党支部不但要争做全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要向省、市先进奋斗。
一步展望未来的梦想,胡大海和村干部们信心百倍。
目前,龙古村新村规划面积110多亩,建设农户新居120多户,计划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依河而建的新村,水、电、气、电话、光纤等“五通”。边远的地方不再边远,公路“社社通”了,砖房一户户盖起。一幅新农村美丽风景正变为现实。
*会实现,龙古村群众的梦也一定会实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5:26
[泸州] 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新农村发展历程
发表时间:2013-09-05 | 来源:四川文明网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山村“化蝶”记
——探访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新农村发展历程
四川文明网泸州讯(周天红)化蝶,从毛毛虫脱变成花蝴蝶是一个美丽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历程。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从一个“十分后进”的烂村,转变成一个“后劲实足”的新村,期间经历的种种磨砺与阵痛,故事饱含“化蝶”的味道。
胡大海,现任龙古村党支部*,既是故事的亲历者,更是故事的主角儿。
一个春天的早晨,当远山的暖阳、路边的花香以及机器的轰鸣声撒满村子的时候,见到了胡大海,他正站在新村建设的工地上忙碌着。休息间隙,胡支书介绍起了龙古村近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有辛劳、有感伤,更多的是满怀的梦想和希望。
乱象
龙古村,因村内修建有晚清时期的“贞节大石牌坊”而远近闻名。一段时间,也因村里乱象纷纷而名声在外。
村文书外出打工。
村妇女主任不辞而别,打工去了。
村主任思想发生变化,长期在庙子里信菩萨,不理村里事务。
村上“四职”干部,只留下村党支部*,也是年近60岁,唱“独角戏”,心有余而力不足。
群众反映村民小组长有问题,村民小组长又给村干部唱“对台戏”,村里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重重。好几个村民小组长或辞职或外出,放下“挑子”不干了。
村里的经济发展更是严重滞后。好几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养条肥猪卖找人帮忙抬到收购点,单面要一个多小时;山上的竹片没人来购买,变不成钱。村里群众真穷,很难看到有人家修建有砖房的。有的村民小组就有10多个找不上老婆的“单身汉”,这样的条件谁愿意嫁呢?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镇上的领导找到了胡大海。他正忙着四处承揽工程项目经商谋自己的事儿。胡大海考虑了好久,看着村里的乱象,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也曾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发过誓言,他接下了村里的“烂摊子”。
出招
胡大海先是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后来担任村党支部*。
新官上任,第一件事是解决村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账务问题。
不清不知道,清出来吓一跳。村里账务那个乱呀。村干部手里既收有群众的集资款,又捏有帮助村上付款的票据。有的村干部差村上的钱,有的村干部又说是村上差他私人的钱。胡大海找来了镇上管理财务的干部,帮着村上理账。一个干部一个干部地清,一笔一笔地理,还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很快,村里的账目理清处了,向群众进行了公示。可胡大海犯愁了,一看结果,村上负债近6万元。一个“空壳村”,村集体没有收入,哪来钱还账呢?
胡大海召集村干部们想办法、出主意。最后理出了几条思路:一是规范村里的财务管理,公事公办,账目清楚,干部不能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在村上列支生活费、差旅费等,规范票据,更不能报“花账”。二是想方涉法盘活村上的资产,变废为宝。三是跑项目、争取资金,找事情干。
“带着感情做工作,群众就信服你。”理顺了村里的账务问题,胡大海又领着村干部把心思放在群众身上。
罗言贵是村里的老大难,70多岁,一直是个“单身汉”,孤寡老人。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睡在床上都能看到天。几间房子在风雨中飘摇,快倒了。村干部四处奔走帮着想出路。村党支部找资金帮他修起了砖房,送来了电视机,还置办了锅碗瓢盆等家具,吃喝拉撒睡全帮到家了。感动得老人热泪盈眶,也感动了村里群众。村上先后帮助了10多名“老大难”的困难群众改变了家里原来面貌。大家都说:现在的村干部,是真心帮我们的。
哪家有红白大事,村干部第一个到家里帮忙。哪家有困难,村干部就出现在家里。“要同群众‘耍’得到一起,才能做得好群众的工作。”胡大海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大家看到村干部确实是帮群众办实事的,都很支持村上的工作。当过老村主任的庞国永,自从没当村干部后,一直对村上有意见,长期不参加村上的活动,现在都主动帮着村上出主意。
发力
发展是解决困难和矛盾最有效的手段。
龙古村必须用发展来改变穷困境地。如何发展?一直是纠结胡大海和村干部一班人的“拦路虎”。
种甜橙、藤梨等水果,由于土壤、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栽了不少,结果的不多,失败了。
种竹子?村上找来了专家,分析了气候和土壤条件,又加上种竹是村里的传统农业产业,可以干。村干部领着群众,引来了项目,建立竹基地2000多亩,年产值50多万元。最多的农户发展了40多亩,卖竹片一项,年收入3万多元。一下子品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抓住打古镇打造“中国手功苕粉之乡”的机遇,大力发展苕粉产业,村里再现发展活力。村党支部请来了技术专家,从红苕的选种、移栽、迁插、收获到粉条的加工、包装等环节,手把手培训,一条龙指导,点燃了群众发展苕粉产业的希望。村里还成立了苕粉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一体化”带动,增强了“打捆式”发展的动力。会员达到了40多人。苕粉成了村里最“火”的产业。现在,村里发展苕粉基地2000多亩,普通苕粉卖到了30多元1公斤,精包装后每公斤卖到了168元。苕粉产业年产值600多万元。最多的农户苕粉产业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
苦竹笋也是村里一项兴旺的产业。全村已建成了基地300多亩,年收入2万多元的农户有好几户呢。
细数着每项产业给村里群众带来的收入,胡大海心里有底气。
产业发展,口袋里有钱,群众的生活大变样。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00多元。村里外出打工群众渐渐有人回家创业的,单身汉又找到老婆了。村里先后回乡创业发展的就有20多人,建立花木、苗圃、苕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000多亩。10多个单身汉甩掉了“光棍”帽子。
蓝图
站在热火朝天的新村建设现场,看着正在一层层长高的农家住房和一条条宽阔的乡村大道,胡大海和村干部们正描绘着村里未来的美景。
以“贞节牌坊”为文化背景,打造“川南节孝文化新村”。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产业明星村”。
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村里的新农村项目,争创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卫生村。
村党支部不但要争做全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要向省、市先进奋斗。
一步展望未来的梦想,胡大海和村干部们信心百倍。
目前,龙古村新村规划面积110多亩,建设农户新居120多户,计划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依河而建的新村,水、电、气、电话、光纤等“五通”。边远的地方不再边远,公路“社社通”了,砖房一户户盖起。一幅新农村美丽风景正变为现实。
*会实现,龙古村群众的梦也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