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0: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5:06
一、运动技能及其特征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psychomotor skill)。这一术语中的psychomotor,就是强调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中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中的锯、刨、车等动作活动方式,都是由心理过程所控制的肌肉反应。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的心智操作,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例如,运算、作文时的操作方式。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智力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
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而且也需要动作技能。
两者的主要区分是根据活动中的主导成分。例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智力技能;体操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尽管这种活动受人的心理图式的支配和调节,但它属于运动技能。
应当指出,这种区分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经验,但在解释运动员的某些行为时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罚点球,既有斗智,还有大肌肉群运动,单纯把这种罚点球,守点球的技能归于运动技能或智力技能,显然都不合适。
(二)运动技能的特征
运动技能具有以下4个特征:
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动作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它是以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间的密切协调为必要条件的动作活动方式,所以,常常又有人把它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perceptual motor skill)。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
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
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动作技能,从持球、蹬腿、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动作的空间结构也具有稳定性。不过,它在原型的基础上有多种变式。
3.运动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
人对运动技能的运用是主动的,它主要由当前的任务所始动,也就是说,当任务需要时才表现出某种运动技能。
例如,篮球场上带球的队员是进行运球,还是传球或者投篮,是依据在比赛场上的任务需要而决定的。
4.熟练程度越高,运动技能越自动化和越完善
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的运动技能,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
例如,单手肩上投篮,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投篮的技能越完善,投篮的命中率越高,而且意识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越少。自动化并非没有意识的参与,只是意识的程度较低。
二、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知识是在体育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个人所掌握的运动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而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
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领会有关的运动知识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如果不掌握运动知识,或不在正确的运动知识指导下练习运动技能,便无法形成精巧而熟练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以一定的运动知识为指导。
另一方面,运动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或者说是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后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规则等知识,它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和用谈话法或书面的方式来测定的;
所谓程序性的知识,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种动作技能的知识,即有关什么时候运用或怎样选择适当的动作技能的知识。有时,程序性知识,也被称为执行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发展依赖于陈述性知识,但必须花时间去练,即与活动相联系。程序性知识受到技能水平的影响。体育运动中的知识是以技能为中介的,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的。技能水平高的人比初学者有更多的程序性知识,而且他们的程序性知识是更连贯的或更具体的。他们在比赛中能更好得预测未来事件,能更准确、恰当地处理比赛中的各种问题。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
运动技能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运动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封闭式运动技能和开放式运动技能;另一种是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划分为连贯的运动技能和不连贯的运动技能;第三种是根据肌肉参与的不同,划分为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运动技能。
(一)封闭式运动技能与开放式运动技能
美国的波尔顿(E.C.Paulton)1957年指出,封闭式的运动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动作也始终如一。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运动技能是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的。
例如,体操、游泳、跳远、投掷项目、篮球的罚球等均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学习这种动作技能关键在于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和自动化程度为止。
波尔顿所说的开放式运动技能通常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完成开放式运动技能过程中要不断地判断外界变化着的情境(包括别人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动作,使之相应地有所变化。
例如,打乒乓球、排球、网球、以及足球的防守等均为开放式动作技能。
训练开放式运动技能应使学习者确切把握环境的变化。所谓对环境的确切把握,主要是指准确地认知环境变化的因素,以及全面、完整地认知环境的变化因素。个体控制和调节开放式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于本体感觉和环境两个方面,而且是以这两方面变化的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
(二)连贯的运动技能与不连贯的运动技能
连贯的运动技能,是指跟踪的、随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调节、系列较长的、可以任意确定开始点和结束点的运动技能。如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运动技能。
不连贯的运动技能包括较短的系列,有明确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其精确度是可以计数或度量的。如推铅球、掷手榴弹、篮球的罚球或投篮。
(三)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时肌肉参与的不同分为:
小肌肉群运动技能:顾名词义,是指小肌肉群活动为主的运动技能,它具有细微、精巧的特点。如织毛衣、写字、打字等。
大肌肉群运动技能:如,举重、摔跤、跑步等。
四、运动技能熟练的标志
运动技能达到熟练的主要表现:
(1)从活动结构的变化来看,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多余动作减少以至消失。
(2)从活动的品质和速度变化来看,动作具有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动作的速度加快。
(3)从活动的调节变化来看,视觉控制减弱而动觉控制增强,甚至只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研究表明,熟练的运动技能主要特征有:
(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人的任何操作或动作技能可以分解为复杂的刺激与反应过程。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5个环节:
1.输入(imake)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它通过感受器这个换能装置,把物理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再由感觉通道把所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2.编码(encoding)识别信息,并把信息转化成概念。
3.信息加工(iMo~ationproce9真吧)运用联想和思维从信息中推导出以符号陈述的行动指令。
4.译码(decoding)符号的指令转化为神经冲动。
5.输出(output)神经冲动引起肌肉作用于外部世界,它是由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来完成的。
研究表明,从一步步有意识的尝试到自动化地完成动作技能,主要是省略掉了许多中间环节的缘故。
(二)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研究表明,当运动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时,操作者凭借其动觉(肌肉线索)就能指导他的反应。也就是说,初学者常常要在看到自己的动作结果之后,才能校正错误的动作;熟练的操作者却能凭借自己肌肉活动本身的刺激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从而保证了其动作的准确性。
(三)局部动作综合成连锁动作并受内部程序的控制
在运动技能经过充分练习的情况下,即达到熟练程度时,局部动作已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并在神经系统中发展了一个内部程序,使完整的操作畅通无阻地进行,或很少需要视觉系统的监控,就可连续地进行。其动作的反应方式和时间都很精确,而且流畅,好像完全自动化了一样。
(四)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任何运动技能的完成都受情境中的线索指导。这种线索大致可分3类:
第一类是基本线索,即人要进行成功的反应所必须注意的线索。如排球的发球者必须注意到接球者的站立情况。
第二类是反馈线索,即有助于调节反应的线索,如发球者在球出手后的肌肉感觉及发出去的球的情况等。
第三类是无关线索,如裁判员的位置,观众的喧闹声对完成动作者来说是无关线索。
熟练的操作者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避开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即使是较微弱的与任务有关的线索也能敏锐地感知到。
(五)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检验谁具有最熟练的运动技能,最好的方法是看在不利条件的情况下,谁能保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可见,运动技能发展到熟练程度以后常会出现以下特点:人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正确性与稳定性;动作间能协调一致,有连贯性、整体性与简易性;视觉的监督作用大大降低,而动觉控制的作用增强;知觉的广度和精确度大大提高,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紧张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降低。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获得
一、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几种理论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最为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由于各个心理学派都从某一视角对学习做出了自己的说法和解释,每种学习理论都有自己的事实、实验和根据,都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都对建立完善学习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教育战线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根据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学习理论概括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强调外在因素决定论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强调内在因素决定论的认知理论体系。
根据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学习理论概括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强调外在因素决定论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强调内在因素决定论的认知理论体系。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这一派主要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等。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他认为学习都是神经系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他根据迷律和迷笼得出动物学习是尝试与错误的探索过程,他进而对人类学习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证明人类与动物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某一反应成功,主试宣布反应“正确”,其它反应则宣布为错误。随着尝试反应增多,最终达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
这一学习理论的结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氏三条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使用律)、效果律。
意义: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意义,刺激量—反应量为体育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测量指标。
局限性:把人的学习归于“尝试与错误”,就否认了意识在人的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机械的重复和训练忽视了人的理智作用。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发明的动物实验箱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动作操作行为学习的实验。
斯认为“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刺激性条件反射适应于应答性行为。反应性条件反射适应于操作性行为。
斯认为,当一个操作之后接着强化刺激时,那么操作强度就增加,这里的练习虽然重要,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他认为应答性学习行为过程是 S—R,操作性学习过程是R—S。
意义:抛开生物学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强调的强化理论,对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有一定的意义。
局限性:不承认人类学习具有任何特别的属性,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否认人的意识特点。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也称“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所谓的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观察学习取决于四种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1)注意过程。有二个因素直接影响注意过程:一是示范行为本身的特点,包括行为的显著特征,情意的诱因性,行为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技能的价值;二是观察者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知觉定势和强化的经验。
2)保持过程。主要是表象唤起和言语编码,这可以保证人的观察学习和保持的速度。
3)动作复制过程。动作复制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常受复制时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的制约。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不仅随外部强化而转移,更重要的还要被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所左右。替代强化意指观察者看到模型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意义:观察学习论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不仅在语言知识的教学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4、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
由前苏联学者加加耶娃(г.M.Faгaeba,1952)创立的,他在纯生理学的基础上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分为以下3个相互联系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期,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多余动作;或者由于神经、肌肉过分紧张而使动作呆板、不协调,掌握动作的时间、空间不准确。
所谓泛化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似的刺激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这种效果。大脑皮层内兴奋过程的扩散是引起泛化的主要机制。
所谓内抑制也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原来在条件刺激作用下,出现过的兴奋过程的那些皮层细胞有条件地加以抑制。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经过练习已能把许多局部的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其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即对于近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经过若干次的负强化已不再引起与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同样反应。与此同时,肌肉的动觉感受性逐渐提高,而视觉的监控作用逐渐减弱,依靠肌肉运动感觉来判断和控制动作的能力逐渐加强。
3)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且稳定地巩固下来。
所谓动力定型,是指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其特点是,当它形成以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这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所以,又称之为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
在体育运动中所建立的动力定型,既具有稳定不变性,又具有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联系的变异性,体育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在于巩固和提高动作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的、完善的程度。这种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联结理论由于是仅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在分析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时,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1、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把运动技能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在特定的情境(运动行为环境)下,理解性地、有目的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和内导系统(动觉、平衡觉)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以及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反馈)、整合之后,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该理论把动作技能的获得看成是对特定情境的适应。内部因素致使信息得以在贮存时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这种新的整体结构有时也可能是打破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而重新构成的,即改变了原有的运动技能的认知结构而形成的适应特定情境的新的整体结构。
认知心理学派对运动技能获得阶段的分析,首先是由费茨(P.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于1964年提出来的。他们将运动技能的获得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动作的认知阶段
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主要应强调对任务的认知,即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以及做动作时应知觉的线索(包括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线索),以便使学生做第一次动作就尽可能做正确。
2)动作的联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将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并将旧习惯与新方法相联结,纠正错误的动作,排除旧习惯的干扰。要强调在正确的知觉和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以找到改进动作的方法,合理地使用力量、速度,建立准确的空间方位,最后把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者用心理学家加涅(R.M.Gagme)的话来说,建立起动作连锁。
3)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长串的动作系列似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须特殊的注意和纠正。研究表明,许多体育技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和保持自动化的水平。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认为,上述的3个阶段是紧密相联系的完整体。归纳起来说,认知派对于动作技能获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为动作技能获得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结构过程,但又是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的,而各阶段连续体的临界线不能机械地、呆板地划定。
2)不全盘否定纯生理的联结理论,而只是强调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个体的认知、态度、经验、理解、目的、动机、策略等内部因素)的作用。
3)认为知觉对外部动作信息的选择,组织,对于动作技能获得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认为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认知策略的运用是复杂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因素。
5)认为反馈(强化)是信息得以校正,排除错误动作信息,贮存正确动作信息的重要环节。
6)强调意识在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起着调节、控制作用。但有一个由强至弱的变化趋势,特别是简单的或变成娴熟技巧的动作技能,意识对其支配程度甚微或消失。
尽管认知心理学派的上述理论尚需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它对于当前体育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完形派的一员主将。苛勒根据对黑猩猩和幼儿关于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认为问题解决的完成并不是尝试与错误的结果,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考夫卡引伸了苛勒的思想主张学习的建立需要对知觉重新组织化。
意义: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有机体的能动作用,看到了人的智慧中的理解作用,以及把学习看作是认识与再认识的活动,符合人的有意识的学习特点。
局限性:把认识看作是脑中自生东西,不承认经验作用,否认学习过程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这是错误的。
3、托尔曼的认知论
托尔曼自称是个行为主义者,却受到了格式塔学习观的影响,首先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并不象行为主义理论主张的只是S—R的简单联结,而是S—O---R,重视内部变化。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上,认为行为是复杂认知系统的控制。任何练习和外来的奖酬,必须通过内部心理状态起作用,没有内部动机和信息编码,就不可能有学习的行动。
意义: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分析
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即反映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
反映系统主要是由感觉器官、感觉中枢以及内导神经等组成。
控制系统是以反映系统为前提,依据动作映象区,有意识地控制自身效应器的。主要由控制中枢、外导神经通路以及效应器等组成
反馈系统藕联于反映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反馈系统包括本体感受器和感官受控器(指可控制感官的肌肉等)两部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5:06
一、运动技能及其特征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psychomotor skill)。这一术语中的psychomotor,就是强调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中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中的锯、刨、车等动作活动方式,都是由心理过程所控制的肌肉反应。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的心智操作,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例如,运算、作文时的操作方式。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智力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
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而且也需要动作技能。
两者的主要区分是根据活动中的主导成分。例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智力技能;体操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尽管这种活动受人的心理图式的支配和调节,但它属于运动技能。
应当指出,这种区分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经验,但在解释运动员的某些行为时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罚点球,既有斗智,还有大肌肉群运动,单纯把这种罚点球,守点球的技能归于运动技能或智力技能,显然都不合适。
(二)运动技能的特征
运动技能具有以下4个特征:
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动作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它是以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间的密切协调为必要条件的动作活动方式,所以,常常又有人把它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perceptual motor skill)。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
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
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动作技能,从持球、蹬腿、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动作的空间结构也具有稳定性。不过,它在原型的基础上有多种变式。
3.运动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
人对运动技能的运用是主动的,它主要由当前的任务所始动,也就是说,当任务需要时才表现出某种运动技能。
例如,篮球场上带球的队员是进行运球,还是传球或者投篮,是依据在比赛场上的任务需要而决定的。
4.熟练程度越高,运动技能越自动化和越完善
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的运动技能,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
例如,单手肩上投篮,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投篮的技能越完善,投篮的命中率越高,而且意识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越少。自动化并非没有意识的参与,只是意识的程度较低。
二、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知识是在体育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个人所掌握的运动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而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
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领会有关的运动知识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如果不掌握运动知识,或不在正确的运动知识指导下练习运动技能,便无法形成精巧而熟练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以一定的运动知识为指导。
另一方面,运动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或者说是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后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规则等知识,它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和用谈话法或书面的方式来测定的;
所谓程序性的知识,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种动作技能的知识,即有关什么时候运用或怎样选择适当的动作技能的知识。有时,程序性知识,也被称为执行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发展依赖于陈述性知识,但必须花时间去练,即与活动相联系。程序性知识受到技能水平的影响。体育运动中的知识是以技能为中介的,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的。技能水平高的人比初学者有更多的程序性知识,而且他们的程序性知识是更连贯的或更具体的。他们在比赛中能更好得预测未来事件,能更准确、恰当地处理比赛中的各种问题。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
运动技能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运动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封闭式运动技能和开放式运动技能;另一种是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划分为连贯的运动技能和不连贯的运动技能;第三种是根据肌肉参与的不同,划分为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运动技能。
(一)封闭式运动技能与开放式运动技能
美国的波尔顿(E.C.Paulton)1957年指出,封闭式的运动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动作也始终如一。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运动技能是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的。
例如,体操、游泳、跳远、投掷项目、篮球的罚球等均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学习这种动作技能关键在于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和自动化程度为止。
波尔顿所说的开放式运动技能通常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完成开放式运动技能过程中要不断地判断外界变化着的情境(包括别人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动作,使之相应地有所变化。
例如,打乒乓球、排球、网球、以及足球的防守等均为开放式动作技能。
训练开放式运动技能应使学习者确切把握环境的变化。所谓对环境的确切把握,主要是指准确地认知环境变化的因素,以及全面、完整地认知环境的变化因素。个体控制和调节开放式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于本体感觉和环境两个方面,而且是以这两方面变化的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
(二)连贯的运动技能与不连贯的运动技能
连贯的运动技能,是指跟踪的、随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调节、系列较长的、可以任意确定开始点和结束点的运动技能。如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运动技能。
不连贯的运动技能包括较短的系列,有明确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其精确度是可以计数或度量的。如推铅球、掷手榴弹、篮球的罚球或投篮。
(三)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时肌肉参与的不同分为:
小肌肉群运动技能:顾名词义,是指小肌肉群活动为主的运动技能,它具有细微、精巧的特点。如织毛衣、写字、打字等。
大肌肉群运动技能:如,举重、摔跤、跑步等。
四、运动技能熟练的标志
运动技能达到熟练的主要表现:
(1)从活动结构的变化来看,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多余动作减少以至消失。
(2)从活动的品质和速度变化来看,动作具有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动作的速度加快。
(3)从活动的调节变化来看,视觉控制减弱而动觉控制增强,甚至只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研究表明,熟练的运动技能主要特征有:
(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人的任何操作或动作技能可以分解为复杂的刺激与反应过程。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5个环节:
1.输入(imake)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它通过感受器这个换能装置,把物理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再由感觉通道把所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2.编码(encoding)识别信息,并把信息转化成概念。
3.信息加工(iMo~ationproce9真吧)运用联想和思维从信息中推导出以符号陈述的行动指令。
4.译码(decoding)符号的指令转化为神经冲动。
5.输出(output)神经冲动引起肌肉作用于外部世界,它是由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来完成的。
研究表明,从一步步有意识的尝试到自动化地完成动作技能,主要是省略掉了许多中间环节的缘故。
(二)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研究表明,当运动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时,操作者凭借其动觉(肌肉线索)就能指导他的反应。也就是说,初学者常常要在看到自己的动作结果之后,才能校正错误的动作;熟练的操作者却能凭借自己肌肉活动本身的刺激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从而保证了其动作的准确性。
(三)局部动作综合成连锁动作并受内部程序的控制
在运动技能经过充分练习的情况下,即达到熟练程度时,局部动作已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并在神经系统中发展了一个内部程序,使完整的操作畅通无阻地进行,或很少需要视觉系统的监控,就可连续地进行。其动作的反应方式和时间都很精确,而且流畅,好像完全自动化了一样。
(四)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任何运动技能的完成都受情境中的线索指导。这种线索大致可分3类:
第一类是基本线索,即人要进行成功的反应所必须注意的线索。如排球的发球者必须注意到接球者的站立情况。
第二类是反馈线索,即有助于调节反应的线索,如发球者在球出手后的肌肉感觉及发出去的球的情况等。
第三类是无关线索,如裁判员的位置,观众的喧闹声对完成动作者来说是无关线索。
熟练的操作者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避开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即使是较微弱的与任务有关的线索也能敏锐地感知到。
(五)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检验谁具有最熟练的运动技能,最好的方法是看在不利条件的情况下,谁能保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可见,运动技能发展到熟练程度以后常会出现以下特点:人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正确性与稳定性;动作间能协调一致,有连贯性、整体性与简易性;视觉的监督作用大大降低,而动觉控制的作用增强;知觉的广度和精确度大大提高,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紧张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降低。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获得
一、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几种理论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最为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由于各个心理学派都从某一视角对学习做出了自己的说法和解释,每种学习理论都有自己的事实、实验和根据,都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都对建立完善学习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教育战线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根据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学习理论概括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强调外在因素决定论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强调内在因素决定论的认知理论体系。
根据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学习理论概括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强调外在因素决定论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强调内在因素决定论的认知理论体系。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这一派主要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等。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他认为学习都是神经系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他根据迷律和迷笼得出动物学习是尝试与错误的探索过程,他进而对人类学习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证明人类与动物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某一反应成功,主试宣布反应“正确”,其它反应则宣布为错误。随着尝试反应增多,最终达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
这一学习理论的结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氏三条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使用律)、效果律。
意义: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意义,刺激量—反应量为体育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测量指标。
局限性:把人的学习归于“尝试与错误”,就否认了意识在人的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机械的重复和训练忽视了人的理智作用。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发明的动物实验箱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动作操作行为学习的实验。
斯认为“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刺激性条件反射适应于应答性行为。反应性条件反射适应于操作性行为。
斯认为,当一个操作之后接着强化刺激时,那么操作强度就增加,这里的练习虽然重要,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他认为应答性学习行为过程是 S—R,操作性学习过程是R—S。
意义:抛开生物学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强调的强化理论,对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有一定的意义。
局限性:不承认人类学习具有任何特别的属性,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否认人的意识特点。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也称“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所谓的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观察学习取决于四种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1)注意过程。有二个因素直接影响注意过程:一是示范行为本身的特点,包括行为的显著特征,情意的诱因性,行为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技能的价值;二是观察者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知觉定势和强化的经验。
2)保持过程。主要是表象唤起和言语编码,这可以保证人的观察学习和保持的速度。
3)动作复制过程。动作复制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常受复制时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的制约。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不仅随外部强化而转移,更重要的还要被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所左右。替代强化意指观察者看到模型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意义:观察学习论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不仅在语言知识的教学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4、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
由前苏联学者加加耶娃(г.M.Faгaeba,1952)创立的,他在纯生理学的基础上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分为以下3个相互联系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期,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多余动作;或者由于神经、肌肉过分紧张而使动作呆板、不协调,掌握动作的时间、空间不准确。
所谓泛化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似的刺激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这种效果。大脑皮层内兴奋过程的扩散是引起泛化的主要机制。
所谓内抑制也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原来在条件刺激作用下,出现过的兴奋过程的那些皮层细胞有条件地加以抑制。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经过练习已能把许多局部的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其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即对于近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经过若干次的负强化已不再引起与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同样反应。与此同时,肌肉的动觉感受性逐渐提高,而视觉的监控作用逐渐减弱,依靠肌肉运动感觉来判断和控制动作的能力逐渐加强。
3)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且稳定地巩固下来。
所谓动力定型,是指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其特点是,当它形成以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这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所以,又称之为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
在体育运动中所建立的动力定型,既具有稳定不变性,又具有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联系的变异性,体育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在于巩固和提高动作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的、完善的程度。这种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联结理论由于是仅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在分析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时,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1、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把运动技能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在特定的情境(运动行为环境)下,理解性地、有目的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和内导系统(动觉、平衡觉)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以及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反馈)、整合之后,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该理论把动作技能的获得看成是对特定情境的适应。内部因素致使信息得以在贮存时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这种新的整体结构有时也可能是打破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而重新构成的,即改变了原有的运动技能的认知结构而形成的适应特定情境的新的整体结构。
认知心理学派对运动技能获得阶段的分析,首先是由费茨(P.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于1964年提出来的。他们将运动技能的获得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动作的认知阶段
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主要应强调对任务的认知,即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以及做动作时应知觉的线索(包括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线索),以便使学生做第一次动作就尽可能做正确。
2)动作的联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将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并将旧习惯与新方法相联结,纠正错误的动作,排除旧习惯的干扰。要强调在正确的知觉和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以找到改进动作的方法,合理地使用力量、速度,建立准确的空间方位,最后把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者用心理学家加涅(R.M.Gagme)的话来说,建立起动作连锁。
3)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长串的动作系列似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须特殊的注意和纠正。研究表明,许多体育技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和保持自动化的水平。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认为,上述的3个阶段是紧密相联系的完整体。归纳起来说,认知派对于动作技能获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为动作技能获得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结构过程,但又是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的,而各阶段连续体的临界线不能机械地、呆板地划定。
2)不全盘否定纯生理的联结理论,而只是强调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个体的认知、态度、经验、理解、目的、动机、策略等内部因素)的作用。
3)认为知觉对外部动作信息的选择,组织,对于动作技能获得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认为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认知策略的运用是复杂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因素。
5)认为反馈(强化)是信息得以校正,排除错误动作信息,贮存正确动作信息的重要环节。
6)强调意识在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起着调节、控制作用。但有一个由强至弱的变化趋势,特别是简单的或变成娴熟技巧的动作技能,意识对其支配程度甚微或消失。
尽管认知心理学派的上述理论尚需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它对于当前体育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完形派的一员主将。苛勒根据对黑猩猩和幼儿关于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认为问题解决的完成并不是尝试与错误的结果,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考夫卡引伸了苛勒的思想主张学习的建立需要对知觉重新组织化。
意义: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有机体的能动作用,看到了人的智慧中的理解作用,以及把学习看作是认识与再认识的活动,符合人的有意识的学习特点。
局限性:把认识看作是脑中自生东西,不承认经验作用,否认学习过程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这是错误的。
3、托尔曼的认知论
托尔曼自称是个行为主义者,却受到了格式塔学习观的影响,首先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并不象行为主义理论主张的只是S—R的简单联结,而是S—O---R,重视内部变化。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上,认为行为是复杂认知系统的控制。任何练习和外来的奖酬,必须通过内部心理状态起作用,没有内部动机和信息编码,就不可能有学习的行动。
意义: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分析
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即反映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
反映系统主要是由感觉器官、感觉中枢以及内导神经等组成。
控制系统是以反映系统为前提,依据动作映象区,有意识地控制自身效应器的。主要由控制中枢、外导神经通路以及效应器等组成
反馈系统藕联于反映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反馈系统包括本体感受器和感官受控器(指可控制感官的肌肉等)两部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5:06
一、运动技能及其特征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psychomotor skill)。这一术语中的psychomotor,就是强调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中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中的锯、刨、车等动作活动方式,都是由心理过程所控制的肌肉反应。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的心智操作,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例如,运算、作文时的操作方式。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动。智力技能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
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而且也需要动作技能。
两者的主要区分是根据活动中的主导成分。例如,笔算主要是头脑中的“心算”用手加以记录,所以属智力技能;体操主要是骨骼肌的活动,尽管这种活动受人的心理图式的支配和调节,但它属于运动技能。
应当指出,这种区分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经验,但在解释运动员的某些行为时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罚点球,既有斗智,还有大肌肉群运动,单纯把这种罚点球,守点球的技能归于运动技能或智力技能,显然都不合适。
(二)运动技能的特征
运动技能具有以下4个特征:
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一些简单的或不随意的外显肌肉反应,如人的眨眼反射或摇头动作不属于动作技能,只有那些后天学得的,并能相当持久地保持下来的动作活动方式才属于运动技能。
它是以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间的密切协调为必要条件的动作活动方式,所以,常常又有人把它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perceptual motor skill)。
2.运动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
从运动技能的外部结构来看,应是由若干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在时间上的先后动作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
例如,原地推铅球这一动作技能,从持球、蹬腿、转体到最后出手用力的动作顺序是不变的;动作的空间结构也具有稳定性。不过,它在原型的基础上有多种变式。
3.运动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
人对运动技能的运用是主动的,它主要由当前的任务所始动,也就是说,当任务需要时才表现出某种运动技能。
例如,篮球场上带球的队员是进行运球,还是传球或者投篮,是依据在比赛场上的任务需要而决定的。
4.熟练程度越高,运动技能越自动化和越完善
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从低层次的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协调关系向高层次的协调关系发展,最终达到高度自动化和完善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的运动技能,越能自动化地轻松敏捷且完善地完成。
例如,单手肩上投篮,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投篮的技能越完善,投篮的命中率越高,而且意识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越少。自动化并非没有意识的参与,只是意识的程度较低。
二、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知识是在体育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个人所掌握的运动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而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
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领会有关的运动知识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如果不掌握运动知识,或不在正确的运动知识指导下练习运动技能,便无法形成精巧而熟练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以一定的运动知识为指导。
另一方面,运动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或者说是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后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规则等知识,它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和用谈话法或书面的方式来测定的;
所谓程序性的知识,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种动作技能的知识,即有关什么时候运用或怎样选择适当的动作技能的知识。有时,程序性知识,也被称为执行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发展依赖于陈述性知识,但必须花时间去练,即与活动相联系。程序性知识受到技能水平的影响。体育运动中的知识是以技能为中介的,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的。技能水平高的人比初学者有更多的程序性知识,而且他们的程序性知识是更连贯的或更具体的。他们在比赛中能更好得预测未来事件,能更准确、恰当地处理比赛中的各种问题。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
运动技能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运动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封闭式运动技能和开放式运动技能;另一种是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划分为连贯的运动技能和不连贯的运动技能;第三种是根据肌肉参与的不同,划分为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运动技能。
(一)封闭式运动技能与开放式运动技能
美国的波尔顿(E.C.Paulton)1957年指出,封闭式的运动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动作也始终如一。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运动技能是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的。
例如,体操、游泳、跳远、投掷项目、篮球的罚球等均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学习这种动作技能关键在于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和自动化程度为止。
波尔顿所说的开放式运动技能通常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完成开放式运动技能过程中要不断地判断外界变化着的情境(包括别人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动作,使之相应地有所变化。
例如,打乒乓球、排球、网球、以及足球的防守等均为开放式动作技能。
训练开放式运动技能应使学习者确切把握环境的变化。所谓对环境的确切把握,主要是指准确地认知环境变化的因素,以及全面、完整地认知环境的变化因素。个体控制和调节开放式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于本体感觉和环境两个方面,而且是以这两方面变化的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
(二)连贯的运动技能与不连贯的运动技能
连贯的运动技能,是指跟踪的、随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调节、系列较长的、可以任意确定开始点和结束点的运动技能。如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运动技能。
不连贯的运动技能包括较短的系列,有明确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其精确度是可以计数或度量的。如推铅球、掷手榴弹、篮球的罚球或投篮。
(三)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时肌肉参与的不同分为:
小肌肉群运动技能:顾名词义,是指小肌肉群活动为主的运动技能,它具有细微、精巧的特点。如织毛衣、写字、打字等。
大肌肉群运动技能:如,举重、摔跤、跑步等。
四、运动技能熟练的标志
运动技能达到熟练的主要表现:
(1)从活动结构的变化来看,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多余动作减少以至消失。
(2)从活动的品质和速度变化来看,动作具有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动作的速度加快。
(3)从活动的调节变化来看,视觉控制减弱而动觉控制增强,甚至只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研究表明,熟练的运动技能主要特征有:
(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人的任何操作或动作技能可以分解为复杂的刺激与反应过程。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5个环节:
1.输入(imake)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它通过感受器这个换能装置,把物理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再由感觉通道把所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2.编码(encoding)识别信息,并把信息转化成概念。
3.信息加工(iMo~ationproce9真吧)运用联想和思维从信息中推导出以符号陈述的行动指令。
4.译码(decoding)符号的指令转化为神经冲动。
5.输出(output)神经冲动引起肌肉作用于外部世界,它是由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来完成的。
研究表明,从一步步有意识的尝试到自动化地完成动作技能,主要是省略掉了许多中间环节的缘故。
(二)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研究表明,当运动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时,操作者凭借其动觉(肌肉线索)就能指导他的反应。也就是说,初学者常常要在看到自己的动作结果之后,才能校正错误的动作;熟练的操作者却能凭借自己肌肉活动本身的刺激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从而保证了其动作的准确性。
(三)局部动作综合成连锁动作并受内部程序的控制
在运动技能经过充分练习的情况下,即达到熟练程度时,局部动作已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并在神经系统中发展了一个内部程序,使完整的操作畅通无阻地进行,或很少需要视觉系统的监控,就可连续地进行。其动作的反应方式和时间都很精确,而且流畅,好像完全自动化了一样。
(四)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任何运动技能的完成都受情境中的线索指导。这种线索大致可分3类:
第一类是基本线索,即人要进行成功的反应所必须注意的线索。如排球的发球者必须注意到接球者的站立情况。
第二类是反馈线索,即有助于调节反应的线索,如发球者在球出手后的肌肉感觉及发出去的球的情况等。
第三类是无关线索,如裁判员的位置,观众的喧闹声对完成动作者来说是无关线索。
熟练的操作者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避开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即使是较微弱的与任务有关的线索也能敏锐地感知到。
(五)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检验谁具有最熟练的运动技能,最好的方法是看在不利条件的情况下,谁能保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可见,运动技能发展到熟练程度以后常会出现以下特点:人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正确性与稳定性;动作间能协调一致,有连贯性、整体性与简易性;视觉的监督作用大大降低,而动觉控制的作用增强;知觉的广度和精确度大大提高,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增加;紧张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降低。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获得
一、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几种理论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最为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由于各个心理学派都从某一视角对学习做出了自己的说法和解释,每种学习理论都有自己的事实、实验和根据,都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都对建立完善学习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教育战线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根据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学习理论概括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强调外在因素决定论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强调内在因素决定论的认知理论体系。
根据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学习理论概括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是强调外在因素决定论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强调内在因素决定论的认知理论体系。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这一派主要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等。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他认为学习都是神经系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他根据迷律和迷笼得出动物学习是尝试与错误的探索过程,他进而对人类学习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证明人类与动物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某一反应成功,主试宣布反应“正确”,其它反应则宣布为错误。随着尝试反应增多,最终达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
这一学习理论的结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氏三条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使用律)、效果律。
意义: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意义,刺激量—反应量为体育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测量指标。
局限性:把人的学习归于“尝试与错误”,就否认了意识在人的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机械的重复和训练忽视了人的理智作用。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发明的动物实验箱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动作操作行为学习的实验。
斯认为“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刺激性条件反射适应于应答性行为。反应性条件反射适应于操作性行为。
斯认为,当一个操作之后接着强化刺激时,那么操作强度就增加,这里的练习虽然重要,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他认为应答性学习行为过程是 S—R,操作性学习过程是R—S。
意义:抛开生物学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强调的强化理论,对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有一定的意义。
局限性:不承认人类学习具有任何特别的属性,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否认人的意识特点。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也称“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
所谓的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观察学习取决于四种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1)注意过程。有二个因素直接影响注意过程:一是示范行为本身的特点,包括行为的显著特征,情意的诱因性,行为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技能的价值;二是观察者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知觉定势和强化的经验。
2)保持过程。主要是表象唤起和言语编码,这可以保证人的观察学习和保持的速度。
3)动作复制过程。动作复制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常受复制时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的制约。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不仅随外部强化而转移,更重要的还要被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所左右。替代强化意指观察者看到模型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意义:观察学习论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不仅在语言知识的教学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4、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
由前苏联学者加加耶娃(г.M.Faгaeba,1952)创立的,他在纯生理学的基础上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分为以下3个相互联系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期,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因此常常会产生一些多余动作;或者由于神经、肌肉过分紧张而使动作呆板、不协调,掌握动作的时间、空间不准确。
所谓泛化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似的刺激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这种效果。大脑皮层内兴奋过程的扩散是引起泛化的主要机制。
所谓内抑制也是巴甫洛夫的用语,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原来在条件刺激作用下,出现过的兴奋过程的那些皮层细胞有条件地加以抑制。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经过练习已能把许多局部的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其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即对于近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经过若干次的负强化已不再引起与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同样反应。与此同时,肌肉的动觉感受性逐渐提高,而视觉的监控作用逐渐减弱,依靠肌肉运动感觉来判断和控制动作的能力逐渐加强。
3)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 该理论认为,学生处在这一学习阶段时,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且稳定地巩固下来。
所谓动力定型,是指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其特点是,当它形成以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这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所以,又称之为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
在体育运动中所建立的动力定型,既具有稳定不变性,又具有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联系的变异性,体育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在于巩固和提高动作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的、完善的程度。这种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联结理论由于是仅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在分析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时,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1、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把运动技能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在特定的情境(运动行为环境)下,理解性地、有目的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和内导系统(动觉、平衡觉)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以及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反馈)、整合之后,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该理论把动作技能的获得看成是对特定情境的适应。内部因素致使信息得以在贮存时形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这种新的整体结构有时也可能是打破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而重新构成的,即改变了原有的运动技能的认知结构而形成的适应特定情境的新的整体结构。
认知心理学派对运动技能获得阶段的分析,首先是由费茨(P.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于1964年提出来的。他们将运动技能的获得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动作的认知阶段
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主要应强调对任务的认知,即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以及做动作时应知觉的线索(包括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线索),以便使学生做第一次动作就尽可能做正确。
2)动作的联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将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并将旧习惯与新方法相联结,纠正错误的动作,排除旧习惯的干扰。要强调在正确的知觉和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以找到改进动作的方法,合理地使用力量、速度,建立准确的空间方位,最后把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者用心理学家加涅(R.M.Gagme)的话来说,建立起动作连锁。
3)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长串的动作系列似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须特殊的注意和纠正。研究表明,许多体育技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和保持自动化的水平。
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认为,上述的3个阶段是紧密相联系的完整体。归纳起来说,认知派对于动作技能获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为动作技能获得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结构过程,但又是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的,而各阶段连续体的临界线不能机械地、呆板地划定。
2)不全盘否定纯生理的联结理论,而只是强调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个体的认知、态度、经验、理解、目的、动机、策略等内部因素)的作用。
3)认为知觉对外部动作信息的选择,组织,对于动作技能获得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认为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认知策略的运用是复杂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因素。
5)认为反馈(强化)是信息得以校正,排除错误动作信息,贮存正确动作信息的重要环节。
6)强调意识在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起着调节、控制作用。但有一个由强至弱的变化趋势,特别是简单的或变成娴熟技巧的动作技能,意识对其支配程度甚微或消失。
尽管认知心理学派的上述理论尚需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加以论证,但它对于当前体育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完形派的一员主将。苛勒根据对黑猩猩和幼儿关于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认为问题解决的完成并不是尝试与错误的结果,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考夫卡引伸了苛勒的思想主张学习的建立需要对知觉重新组织化。
意义: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有机体的能动作用,看到了人的智慧中的理解作用,以及把学习看作是认识与再认识的活动,符合人的有意识的学习特点。
局限性:把认识看作是脑中自生东西,不承认经验作用,否认学习过程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这是错误的。
3、托尔曼的认知论
托尔曼自称是个行为主义者,却受到了格式塔学习观的影响,首先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并不象行为主义理论主张的只是S—R的简单联结,而是S—O---R,重视内部变化。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上,认为行为是复杂认知系统的控制。任何练习和外来的奖酬,必须通过内部心理状态起作用,没有内部动机和信息编码,就不可能有学习的行动。
意义: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分析
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即反映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
反映系统主要是由感觉器官、感觉中枢以及内导神经等组成。
控制系统是以反映系统为前提,依据动作映象区,有意识地控制自身效应器的。主要由控制中枢、外导神经通路以及效应器等组成
反馈系统藕联于反映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反馈系统包括本体感受器和感官受控器(指可控制感官的肌肉等)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