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0: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6:08
康有为论“圣人”之制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为读其遗言,渊渊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见太平之泽,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我中国二千年,方万里之地,四万万神明之裔,不得见太平之治,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大地不早见太平之治,逢大同之乐者,何哉?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世作保,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乃据乱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乃因其所生之国而立三世之义,而注意于大地远近大小若一之大一统;乃立元以统天,以天为仁,以神气流形而教庶物,以不忍心而为仁政。合鬼神山川、公侯庶人、昆虫草木一统于其教,而先爱其圆颅方趾之同类,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其道本神明,配天地,育万物,泽万世,明本数,系末度,小大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此制乎,不过于元中立诸天,于一天中立地,于一地中立世,于一世中随时立法,务在行仁,忧民忧以除民患而已。《易》之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其书,口传七十子后学为其言。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若夫圣人之意,窈矣,深矣,博矣,大矣。世运既变,治道斯移,则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大行,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残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毒蛇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朱草生,醴泉出,凤凰、麒麟游于郊陬,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则斯制也,利用发蒙,声色之以化民,末矣。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引自翦伯赞、郑天挺
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中华
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康有为论俄彼得改制
今地球万国,俄地三万里为大,俄兵八百万为强,割辽之事,俄一言而日归之,吾乃以银行、铁路与之为德。虽然,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吾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阻挠大计之说,微服作隶,学工于荷、英,遍历诸国,不耻师学,雷动霆震,万法并兴。昔卫文(卫文,即卫文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大布衣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材任能,是以兴卫。勾践卧薪尝胆,躬耕,夫人织,下贤厚客,振贫吊死,同营百姓,用以沼吴。彼得集而兼之,举动非常,神功超越,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雷动而草木坼,其变力大者其治功大。苍萌亿亿,皆草木也,待雷而坼,于以荣华,于以参天。彼得之变力,雷力也哉,宜其坼而荣华而参天。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政变记序》,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第77~78页。
康有为建议仿日本以行维新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日主以时见之,称旨则隶入制度局。此诚变法之纲领、下手之条理,莫之能易也,伏愿皇上采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动修德,除旧布新,择吉日大誓百司庶僚于太庙,或御乾清门下诏申警,宣布天下以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采天下之*,取万国之良法。俾趋向既定,四海向风,然后用南书房、会典馆之例,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妙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为修撰,派王大臣为总裁,*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皇上亲临,折衷一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当,然后施行。其午门设待诏所,派御史为监收,许天下人上书,皆与传达,发下制度局议之,以通天下之情、尽天下之才;或与召见称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参议;其将来经济特科录用之才,仿用唐制,开集贤、延英之馆以待之,拔其尤者选入制度局;其他条陈关涉新政者,皆发制度局议行。盖六部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议,然举行新政无例可援;军机出纳喉舌,亦非论道经邦,跪对顷刻,岂能讨论?总署困于外交,且多兼差,簿书期会,刻无暇晷。变法事体大,安有无论思专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今有办事之官而无议论之官,譬有手足而无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汰学问思辨而徒为笃行,夜行无灯,瞎马临池,宜其丛脞也。若开局讨论,专设一官,然后百度维新,可得精详。其新政推行,内外皆立专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万国法律公法,以为交涉平等之计,或酌一新律,施行于通商口岸,以入万国公法之会。
二、税计局,掌参用万国之税则,定全地之税、户口之籍、关税之法、采禄之制、统计之法、兴业之事、公债之例、讼纸之制。
三、学校局,掌于京师。各直省即书院、佛寺为学堂,分格致、教术、*、医律、农矿、制造、掌故、各国语言文字诸科,别以大小,公私并立,师范、女学而广励之,其有新书、新艺、新器者,奖劝焉。
四、农商局,掌凡种植之法、土地之宜、垦殖之事、赛珍之会、比较之厂,考土产,计物价,定币权,立商律,劝商学。
五、工务局,掌凡制造之厂、机器之业、土木之事。
六、矿政局,掌凡天下一切矿产,开矿学,定矿则,凡开矿者隶焉。
七、铁路局,掌天下开铁路事。
八、邮政局,掌修天下道路及信、电报之事。
九、造币局,掌铸金、银、铜三品,立银行,造纸币,试其轻重。
十、游历局,掌派人游学外国,一法一艺,宜得其详,其有愿游学者报焉。
十一、社会局,泰西政艺,精新不在于官而在于会,以官人寡而会人多,官事多而会事暇也,故皆有学校会、农桑会、商学会、防病会、天文会、地舆会、大道会、大工会、医学会、各国文字会、律法会、剖解会、植物会、动物会、要术会、书画会、雕刻会、博览会、亲睦会、布施会,宜劝令人民立会讲求,将会例、人名报局考察。
十二、武备局,掌编民兵,购铁舰,讲洋操,学驾驶,讲海战。
十二局立而新制举。凡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
──康有为《杰士上书汇录》,引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编: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版,第555~556页。
孙中山阐释*纲领
所谓国民*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之责任,军*特为其枢机而已。自今以往,国民之责任即军*之责任,军*之功即国民之功,军*与国民同心戮力,以尽责任。用特披露腹心,以今日*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建立*。今者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引自翦伯赞、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279~280页。
孙中山的*构想
“*”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洲*,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那中华*的*,更是要讲求的,不用说了。兄弟历观各国的*,有文*是美国最好,无文*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楚。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的*,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下册,第291页。
2.课文注释
康有为是怎样逐步走上学西方、倡维新道路的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达初,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教育,青年时曾受业于岭南名儒朱次琦。他逐渐对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而汩其灵明的学习产生厌倦,于是闭门静坐,养心调神,有“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的非常感触。又入西樵山,居白云洞,研习佛、道之书,“以养神明,弃渣滓”。这实际反映了他对传统的学业和思想产生怀疑和厌弃心理,要另寻他途但一时又无明确目标的一种迷茫情状。正在此际,他与朋友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正在酝酿的维新改良思想,又到香港作短时游历(时在1879年),亲眼见到资本主义文明的气象,开始觉察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封建制度先进,萌发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他大购西学书籍,孜孜研读,以往关于传统经典的学术径向也发生转变,由崇古文经学变为尊今文经学,显露出要借今文经学阐发“微言大义”的追求。中法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激发了康有为“感国难,爱民生”的情绪,他更加紧探索挽救之道。1888年,他利用赴北京参加考试的机会,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但这次上书为顽固派反对,没有被光绪帝看到,并且备受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但康有为并不灰心,此后在几年的时间里,居于广州设馆讲学,培养了一批维新同道,并且撰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他“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础。受甲午战争清朝方面失败、被*签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种局势条件的刺激,康有为于1895年5月初领导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正式开场的帷幕。在此后几年领导维新运动的实践中,更不断丰富和完善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来变法改造中国的思想,以至最后借助光绪皇帝进行推行变法的尝试。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自幼聪颖异常,以“神童”闻名乡里,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康有为在广州设馆讲学,梁启超闻而前往试探,被康有为的说教折服,遂投其门下,被引导走上维新之路,并逐步确立起维新思想。在以后多年间,梁启超在维新宣传策动方面是一员健将,尤其是阐发民权思想更显卓异。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对民权思想即时有阐发。他以资产阶级进化为理论根据,改造性地利用“公羊三世说”(这也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外装,阐说按照三世相演、循序以进的原则,当今历史必将进入人民为政之世,而兴民权就要设议院,就要广民智。认为“权者生于智者”,“权之与智相倚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当然,这一时期他所倡导的“民权”与“民主”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很大不同,他是要在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兴民权,因而提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这样,所谓“兴民权”就有很大的间接性。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但其维新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有新的发展,从其民权思想来看,更为旗帜鲜明,他所操办的《清议报》,甚至以“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这时他大力阐说“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批判长期的封建*造成的奴隶思想意识,认为在以家为国的*统治下,中国人“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民权二字”,几千年来在中国只有奴隶而无“国民”,应改变这种状况,国人要具“国民”的自觉性,树立权利义务观念。这样,他的民权观显然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随着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派的民主思想更为典型和深刻,相形之下,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免相形见绌,不过,两者之间并不是仅有抵悟,更有相通和共同之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在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一般认为民权主义是核心,它居于最高层次。早在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期,他的这种思想已初步具备。兴中会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范畴的内容,“创立合众*”则为民权主义范畴的内容。当然,这个时候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尚没有形成,如果说,“反满”的民族主义尚可以说具有较为明确而坚决的目标,那么此时的民权主义的方案相对朦胧,“合众*”将来在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孙中山还不可能有具体设计,只是依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模式怀抱的一种大概理想。到1905年同盟成立,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中间,前八个字在兴中会誓词中即有,而以“创立*”取代了兴中会誓词中的“创立合众*”,特别是加上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内容。实际上,这决不是仅仅较前的增项丰富,即使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内容也都大为拓展和精细化,这表现在孙中山等人此期在诸多重要文献中对三民主义所作的阐释。就民权主义而言,《军*宣言》中就设计出这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显然,这是孙中山既借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权模式,又取法于西方资产阶级*家、思想家的有关理论(如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述中的有关理论),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作出的设计。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有些环节上的创造性很明显,譬如“五权分立”就不失为典型的例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6:08
康有为论“圣人”之制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为读其遗言,渊渊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见太平之泽,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我中国二千年,方万里之地,四万万神明之裔,不得见太平之治,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大地不早见太平之治,逢大同之乐者,何哉?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世作保,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乃据乱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乃因其所生之国而立三世之义,而注意于大地远近大小若一之大一统;乃立元以统天,以天为仁,以神气流形而教庶物,以不忍心而为仁政。合鬼神山川、公侯庶人、昆虫草木一统于其教,而先爱其圆颅方趾之同类,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其道本神明,配天地,育万物,泽万世,明本数,系末度,小大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此制乎,不过于元中立诸天,于一天中立地,于一地中立世,于一世中随时立法,务在行仁,忧民忧以除民患而已。《易》之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其书,口传七十子后学为其言。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若夫圣人之意,窈矣,深矣,博矣,大矣。世运既变,治道斯移,则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大行,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残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毒蛇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朱草生,醴泉出,凤凰、麒麟游于郊陬,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则斯制也,利用发蒙,声色之以化民,末矣。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引自翦伯赞、郑天挺
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中华
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康有为论俄彼得改制
今地球万国,俄地三万里为大,俄兵八百万为强,割辽之事,俄一言而日归之,吾乃以银行、铁路与之为德。虽然,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吾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阻挠大计之说,微服作隶,学工于荷、英,遍历诸国,不耻师学,雷动霆震,万法并兴。昔卫文(卫文,即卫文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大布衣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材任能,是以兴卫。勾践卧薪尝胆,躬耕,夫人织,下贤厚客,振贫吊死,同营百姓,用以沼吴。彼得集而兼之,举动非常,神功超越,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雷动而草木坼,其变力大者其治功大。苍萌亿亿,皆草木也,待雷而坼,于以荣华,于以参天。彼得之变力,雷力也哉,宜其坼而荣华而参天。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政变记序》,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第77~78页。
康有为建议仿日本以行维新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日主以时见之,称旨则隶入制度局。此诚变法之纲领、下手之条理,莫之能易也,伏愿皇上采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动修德,除旧布新,择吉日大誓百司庶僚于太庙,或御乾清门下诏申警,宣布天下以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采天下之*,取万国之良法。俾趋向既定,四海向风,然后用南书房、会典馆之例,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妙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为修撰,派王大臣为总裁,*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皇上亲临,折衷一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当,然后施行。其午门设待诏所,派御史为监收,许天下人上书,皆与传达,发下制度局议之,以通天下之情、尽天下之才;或与召见称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参议;其将来经济特科录用之才,仿用唐制,开集贤、延英之馆以待之,拔其尤者选入制度局;其他条陈关涉新政者,皆发制度局议行。盖六部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议,然举行新政无例可援;军机出纳喉舌,亦非论道经邦,跪对顷刻,岂能讨论?总署困于外交,且多兼差,簿书期会,刻无暇晷。变法事体大,安有无论思专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今有办事之官而无议论之官,譬有手足而无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汰学问思辨而徒为笃行,夜行无灯,瞎马临池,宜其丛脞也。若开局讨论,专设一官,然后百度维新,可得精详。其新政推行,内外皆立专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万国法律公法,以为交涉平等之计,或酌一新律,施行于通商口岸,以入万国公法之会。
二、税计局,掌参用万国之税则,定全地之税、户口之籍、关税之法、采禄之制、统计之法、兴业之事、公债之例、讼纸之制。
三、学校局,掌于京师。各直省即书院、佛寺为学堂,分格致、教术、*、医律、农矿、制造、掌故、各国语言文字诸科,别以大小,公私并立,师范、女学而广励之,其有新书、新艺、新器者,奖劝焉。
四、农商局,掌凡种植之法、土地之宜、垦殖之事、赛珍之会、比较之厂,考土产,计物价,定币权,立商律,劝商学。
五、工务局,掌凡制造之厂、机器之业、土木之事。
六、矿政局,掌凡天下一切矿产,开矿学,定矿则,凡开矿者隶焉。
七、铁路局,掌天下开铁路事。
八、邮政局,掌修天下道路及信、电报之事。
九、造币局,掌铸金、银、铜三品,立银行,造纸币,试其轻重。
十、游历局,掌派人游学外国,一法一艺,宜得其详,其有愿游学者报焉。
十一、社会局,泰西政艺,精新不在于官而在于会,以官人寡而会人多,官事多而会事暇也,故皆有学校会、农桑会、商学会、防病会、天文会、地舆会、大道会、大工会、医学会、各国文字会、律法会、剖解会、植物会、动物会、要术会、书画会、雕刻会、博览会、亲睦会、布施会,宜劝令人民立会讲求,将会例、人名报局考察。
十二、武备局,掌编民兵,购铁舰,讲洋操,学驾驶,讲海战。
十二局立而新制举。凡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
──康有为《杰士上书汇录》,引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编: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版,第555~556页。
孙中山阐释*纲领
所谓国民*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之责任,军*特为其枢机而已。自今以往,国民之责任即军*之责任,军*之功即国民之功,军*与国民同心戮力,以尽责任。用特披露腹心,以今日*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建立*。今者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引自翦伯赞、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279~280页。
孙中山的*构想
“*”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洲*,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那中华*的*,更是要讲求的,不用说了。兄弟历观各国的*,有文*是美国最好,无文*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楚。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的*,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下册,第291页。
2.课文注释
康有为是怎样逐步走上学西方、倡维新道路的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达初,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教育,青年时曾受业于岭南名儒朱次琦。他逐渐对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而汩其灵明的学习产生厌倦,于是闭门静坐,养心调神,有“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的非常感触。又入西樵山,居白云洞,研习佛、道之书,“以养神明,弃渣滓”。这实际反映了他对传统的学业和思想产生怀疑和厌弃心理,要另寻他途但一时又无明确目标的一种迷茫情状。正在此际,他与朋友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正在酝酿的维新改良思想,又到香港作短时游历(时在1879年),亲眼见到资本主义文明的气象,开始觉察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封建制度先进,萌发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他大购西学书籍,孜孜研读,以往关于传统经典的学术径向也发生转变,由崇古文经学变为尊今文经学,显露出要借今文经学阐发“微言大义”的追求。中法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激发了康有为“感国难,爱民生”的情绪,他更加紧探索挽救之道。1888年,他利用赴北京参加考试的机会,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但这次上书为顽固派反对,没有被光绪帝看到,并且备受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但康有为并不灰心,此后在几年的时间里,居于广州设馆讲学,培养了一批维新同道,并且撰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他“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础。受甲午战争清朝方面失败、被*签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种局势条件的刺激,康有为于1895年5月初领导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正式开场的帷幕。在此后几年领导维新运动的实践中,更不断丰富和完善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来变法改造中国的思想,以至最后借助光绪皇帝进行推行变法的尝试。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自幼聪颖异常,以“神童”闻名乡里,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康有为在广州设馆讲学,梁启超闻而前往试探,被康有为的说教折服,遂投其门下,被引导走上维新之路,并逐步确立起维新思想。在以后多年间,梁启超在维新宣传策动方面是一员健将,尤其是阐发民权思想更显卓异。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对民权思想即时有阐发。他以资产阶级进化为理论根据,改造性地利用“公羊三世说”(这也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外装,阐说按照三世相演、循序以进的原则,当今历史必将进入人民为政之世,而兴民权就要设议院,就要广民智。认为“权者生于智者”,“权之与智相倚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当然,这一时期他所倡导的“民权”与“民主”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很大不同,他是要在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兴民权,因而提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这样,所谓“兴民权”就有很大的间接性。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但其维新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有新的发展,从其民权思想来看,更为旗帜鲜明,他所操办的《清议报》,甚至以“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这时他大力阐说“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批判长期的封建*造成的奴隶思想意识,认为在以家为国的*统治下,中国人“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民权二字”,几千年来在中国只有奴隶而无“国民”,应改变这种状况,国人要具“国民”的自觉性,树立权利义务观念。这样,他的民权观显然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随着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派的民主思想更为典型和深刻,相形之下,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免相形见绌,不过,两者之间并不是仅有抵悟,更有相通和共同之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在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一般认为民权主义是核心,它居于最高层次。早在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期,他的这种思想已初步具备。兴中会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范畴的内容,“创立合众*”则为民权主义范畴的内容。当然,这个时候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尚没有形成,如果说,“反满”的民族主义尚可以说具有较为明确而坚决的目标,那么此时的民权主义的方案相对朦胧,“合众*”将来在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孙中山还不可能有具体设计,只是依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模式怀抱的一种大概理想。到1905年同盟成立,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中间,前八个字在兴中会誓词中即有,而以“创立*”取代了兴中会誓词中的“创立合众*”,特别是加上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内容。实际上,这决不是仅仅较前的增项丰富,即使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内容也都大为拓展和精细化,这表现在孙中山等人此期在诸多重要文献中对三民主义所作的阐释。就民权主义而言,《军*宣言》中就设计出这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显然,这是孙中山既借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权模式,又取法于西方资产阶级*家、思想家的有关理论(如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述中的有关理论),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作出的设计。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有些环节上的创造性很明显,譬如“五权分立”就不失为典型的例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6:08
康有为论“圣人”之制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为读其遗言,渊渊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见太平之泽,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我中国二千年,方万里之地,四万万神明之裔,不得见太平之治,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大地不早见太平之治,逢大同之乐者,何哉?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世作保,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乃据乱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乃因其所生之国而立三世之义,而注意于大地远近大小若一之大一统;乃立元以统天,以天为仁,以神气流形而教庶物,以不忍心而为仁政。合鬼神山川、公侯庶人、昆虫草木一统于其教,而先爱其圆颅方趾之同类,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其道本神明,配天地,育万物,泽万世,明本数,系末度,小大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此制乎,不过于元中立诸天,于一天中立地,于一地中立世,于一世中随时立法,务在行仁,忧民忧以除民患而已。《易》之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其书,口传七十子后学为其言。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若夫圣人之意,窈矣,深矣,博矣,大矣。世运既变,治道斯移,则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大行,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残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毒蛇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朱草生,醴泉出,凤凰、麒麟游于郊陬,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则斯制也,利用发蒙,声色之以化民,末矣。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引自翦伯赞、郑天挺
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中华
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康有为论俄彼得改制
今地球万国,俄地三万里为大,俄兵八百万为强,割辽之事,俄一言而日归之,吾乃以银行、铁路与之为德。虽然,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吾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阻挠大计之说,微服作隶,学工于荷、英,遍历诸国,不耻师学,雷动霆震,万法并兴。昔卫文(卫文,即卫文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大布衣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材任能,是以兴卫。勾践卧薪尝胆,躬耕,夫人织,下贤厚客,振贫吊死,同营百姓,用以沼吴。彼得集而兼之,举动非常,神功超越,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雷动而草木坼,其变力大者其治功大。苍萌亿亿,皆草木也,待雷而坼,于以荣华,于以参天。彼得之变力,雷力也哉,宜其坼而荣华而参天。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政变记序》,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第77~78页。
康有为建议仿日本以行维新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日主以时见之,称旨则隶入制度局。此诚变法之纲领、下手之条理,莫之能易也,伏愿皇上采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动修德,除旧布新,择吉日大誓百司庶僚于太庙,或御乾清门下诏申警,宣布天下以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采天下之*,取万国之良法。俾趋向既定,四海向风,然后用南书房、会典馆之例,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妙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为修撰,派王大臣为总裁,*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皇上亲临,折衷一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当,然后施行。其午门设待诏所,派御史为监收,许天下人上书,皆与传达,发下制度局议之,以通天下之情、尽天下之才;或与召见称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参议;其将来经济特科录用之才,仿用唐制,开集贤、延英之馆以待之,拔其尤者选入制度局;其他条陈关涉新政者,皆发制度局议行。盖六部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议,然举行新政无例可援;军机出纳喉舌,亦非论道经邦,跪对顷刻,岂能讨论?总署困于外交,且多兼差,簿书期会,刻无暇晷。变法事体大,安有无论思专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今有办事之官而无议论之官,譬有手足而无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汰学问思辨而徒为笃行,夜行无灯,瞎马临池,宜其丛脞也。若开局讨论,专设一官,然后百度维新,可得精详。其新政推行,内外皆立专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万国法律公法,以为交涉平等之计,或酌一新律,施行于通商口岸,以入万国公法之会。
二、税计局,掌参用万国之税则,定全地之税、户口之籍、关税之法、采禄之制、统计之法、兴业之事、公债之例、讼纸之制。
三、学校局,掌于京师。各直省即书院、佛寺为学堂,分格致、教术、*、医律、农矿、制造、掌故、各国语言文字诸科,别以大小,公私并立,师范、女学而广励之,其有新书、新艺、新器者,奖劝焉。
四、农商局,掌凡种植之法、土地之宜、垦殖之事、赛珍之会、比较之厂,考土产,计物价,定币权,立商律,劝商学。
五、工务局,掌凡制造之厂、机器之业、土木之事。
六、矿政局,掌凡天下一切矿产,开矿学,定矿则,凡开矿者隶焉。
七、铁路局,掌天下开铁路事。
八、邮政局,掌修天下道路及信、电报之事。
九、造币局,掌铸金、银、铜三品,立银行,造纸币,试其轻重。
十、游历局,掌派人游学外国,一法一艺,宜得其详,其有愿游学者报焉。
十一、社会局,泰西政艺,精新不在于官而在于会,以官人寡而会人多,官事多而会事暇也,故皆有学校会、农桑会、商学会、防病会、天文会、地舆会、大道会、大工会、医学会、各国文字会、律法会、剖解会、植物会、动物会、要术会、书画会、雕刻会、博览会、亲睦会、布施会,宜劝令人民立会讲求,将会例、人名报局考察。
十二、武备局,掌编民兵,购铁舰,讲洋操,学驾驶,讲海战。
十二局立而新制举。凡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
──康有为《杰士上书汇录》,引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编: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版,第555~556页。
孙中山阐释*纲领
所谓国民*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之责任,军*特为其枢机而已。自今以往,国民之责任即军*之责任,军*之功即国民之功,军*与国民同心戮力,以尽责任。用特披露腹心,以今日*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建立*。今者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引自翦伯赞、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279~280页。
孙中山的*构想
“*”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洲*,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那中华*的*,更是要讲求的,不用说了。兄弟历观各国的*,有文*是美国最好,无文*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楚。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的*,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下册,第291页。
2.课文注释
康有为是怎样逐步走上学西方、倡维新道路的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达初,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教育,青年时曾受业于岭南名儒朱次琦。他逐渐对整日埋头于故纸堆中而汩其灵明的学习产生厌倦,于是闭门静坐,养心调神,有“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的非常感触。又入西樵山,居白云洞,研习佛、道之书,“以养神明,弃渣滓”。这实际反映了他对传统的学业和思想产生怀疑和厌弃心理,要另寻他途但一时又无明确目标的一种迷茫情状。正在此际,他与朋友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正在酝酿的维新改良思想,又到香港作短时游历(时在1879年),亲眼见到资本主义文明的气象,开始觉察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封建制度先进,萌发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他大购西学书籍,孜孜研读,以往关于传统经典的学术径向也发生转变,由崇古文经学变为尊今文经学,显露出要借今文经学阐发“微言大义”的追求。中法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激发了康有为“感国难,爱民生”的情绪,他更加紧探索挽救之道。1888年,他利用赴北京参加考试的机会,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但这次上书为顽固派反对,没有被光绪帝看到,并且备受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但康有为并不灰心,此后在几年的时间里,居于广州设馆讲学,培养了一批维新同道,并且撰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他“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础。受甲午战争清朝方面失败、被*签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种局势条件的刺激,康有为于1895年5月初领导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正式开场的帷幕。在此后几年领导维新运动的实践中,更不断丰富和完善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来变法改造中国的思想,以至最后借助光绪皇帝进行推行变法的尝试。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自幼聪颖异常,以“神童”闻名乡里,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康有为在广州设馆讲学,梁启超闻而前往试探,被康有为的说教折服,遂投其门下,被引导走上维新之路,并逐步确立起维新思想。在以后多年间,梁启超在维新宣传策动方面是一员健将,尤其是阐发民权思想更显卓异。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对民权思想即时有阐发。他以资产阶级进化为理论根据,改造性地利用“公羊三世说”(这也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外装,阐说按照三世相演、循序以进的原则,当今历史必将进入人民为政之世,而兴民权就要设议院,就要广民智。认为“权者生于智者”,“权之与智相倚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当然,这一时期他所倡导的“民权”与“民主”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很大不同,他是要在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兴民权,因而提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这样,所谓“兴民权”就有很大的间接性。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但其维新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有新的发展,从其民权思想来看,更为旗帜鲜明,他所操办的《清议报》,甚至以“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这时他大力阐说“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批判长期的封建*造成的奴隶思想意识,认为在以家为国的*统治下,中国人“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民权二字”,几千年来在中国只有奴隶而无“国民”,应改变这种状况,国人要具“国民”的自觉性,树立权利义务观念。这样,他的民权观显然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随着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派的民主思想更为典型和深刻,相形之下,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免相形见绌,不过,两者之间并不是仅有抵悟,更有相通和共同之处。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在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一般认为民权主义是核心,它居于最高层次。早在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期,他的这种思想已初步具备。兴中会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范畴的内容,“创立合众*”则为民权主义范畴的内容。当然,这个时候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尚没有形成,如果说,“反满”的民族主义尚可以说具有较为明确而坚决的目标,那么此时的民权主义的方案相对朦胧,“合众*”将来在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孙中山还不可能有具体设计,只是依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模式怀抱的一种大概理想。到1905年同盟成立,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中间,前八个字在兴中会誓词中即有,而以“创立*”取代了兴中会誓词中的“创立合众*”,特别是加上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内容。实际上,这决不是仅仅较前的增项丰富,即使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内容也都大为拓展和精细化,这表现在孙中山等人此期在诸多重要文献中对三民主义所作的阐释。就民权主义而言,《军*宣言》中就设计出这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显然,这是孙中山既借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权模式,又取法于西方资产阶级*家、思想家的有关理论(如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述中的有关理论),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作出的设计。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有些环节上的创造性很明显,譬如“五权分立”就不失为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