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雪国》'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本书的获奖原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5: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6:39
问题的关键是“诺贝尔文学奖”。东方人没几个得过,汉文化圈儿的就更没谁了。所以我觉得提问者的潜台词是:作为一个日本人,川端康成怎么会获奖?
诺贝尔奖是一个“西方奖项”,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标准的,所以得奖者肯定有什么地方是合了他们的口味的。
与其相信那模楞两可、一般人不明白的颁奖词,我觉得川端获奖的原因在于他的东西结合。熟悉日本文学的朋友都知道川端有一套自己的“新感觉”创作理论。这种理论敏锐地将东方的“物我合一”与西方的表现主义融合,川端也成为算得上是将西方理论引入日本的潮头人。
他的《雪国》便是这种东西融合的代表作,有东方的精神内核,也运用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手法。所以,诺贝尔欣赏它的“叙事”,东方人又觉得小说的内容很亲切。“东西共赏”,他获奖也就理所当然了。
东方文学还有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大师,就是泰戈尔。他也是学贯中西,被东西两种文明哺育大的。诺贝尔奖毕竟是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想从人家手上拿奖,就得有人家的东西。
楼上还有一位朋友斥责小日本。呵呵,无意争论,只是想说日本文学有特有的美,不尽是“垃圾”。从民族感情出发我们应该谴责它们,但是从纯文学角度来看,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的确值得一看。多学习,让我们的民族壮大起来岂不更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6:37
细致精美还有一点淡淡的伤怀,在这一点上村上永远赶不上川端了
我这本书应该属于小处见情的东西,而且感情写得相当隐晦,需要仔细去体味,虽然觉得平铺直叙,但是用心去感受的话应该能感觉得到人物感情的波动和微妙之处。
何况小说不一定要跌宕起伏啊,像备受推崇的乔伊斯的《死者》,前面几十页都是纯白描,一路平铺直叙下来,直到结尾处才见高潮,结尾也是最出彩的部分。但是却不能没有前面的铺垫,读到最末前面所有细微感情纷至沓来,而且加以放大,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而我觉得近代日本文学家像川端,大江,三岛都精善于此,或者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的特点吧
《雪国》的主人公驹子经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因而她对岛村的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实际上是对朴素生活的依恋。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作家写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邪俗。一方面,她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依然保持着乡村少女那种朴素、单纯的气质,内心里虽然隐忍着不幸的折磨,却抱有一种天真的意愿,企图要摆脱这种可诅咒的生活。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艺妓,被迫充作有闲阶级的玩物,受人无情玩弄和践踏,弄得身心交瘁,疾病缠身乃至近乎发疯的程度,心理畸形变态,常常表露出烟花女子那种轻浮放荡的性格。她有时比较清醒,感到在人前卖笑的卑贱,力图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决心“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有时又自我麻醉,明知同岛村的关系“不能持久”,却又想入非非地迷恋于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种矛盾、变态的。心理特征,增强了驹子的形象内涵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相当准确的概括。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力求体现日本的传统美,《雪国》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更重视传统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即“心”的表现,精神上的“余情美”。《雪国》接触到了生活的最深层面,同时又深化了精神上的“余情美”。他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以及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是有着这种精神主义的价值,决定了驹子等人物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它来探讨人生的感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强作自我慰藉,以求超脱的心态。作家这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富有情趣韵味,同时与其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情感是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
《雪国》在艺术上拓宽了《伊豆的舞女》所开辟的新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它是川端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它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川端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富于探索精神。他在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尝试,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习作之初,他的作品大都带有传统私小说的性质,多少留下自然主义痕迹,情调比较低沉、哀伤。新感觉派时期,他又全盘否定传统,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文体上或在内容上都很少找到日本传统的气质,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重又回归到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在西方文学交流中所作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那么《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作家在《伊豆的舞女》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和风格的升华,它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此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川端早期的作品,多半表现“孤儿的感情”和爱恋的失意,还不能说形成了自己的鲜明艺术性格。但他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创作经验,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他善于以抒情笔墨,刻划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而且对人物心理刻划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示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尽管在其后的创作中,川端的风格还有发展,但始终是与《伊豆的舞女》、《雪国》所形成的基本特色一脉相连,其作品的传统文学色调没有根本变化。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长们小说《雪国》,首章创作并发表于1934年,主要部分至1937年大体完成。其时,川端已经越过了刻意学习西方表现主义的“新感觉派”阶段,正自觉地回归传统,探索着现代主义与日本古典文学融合的途径。如果说,在此之前的短篇《伊豆舞女》1926显示了川端这一探索的最初成就,那么,《雪国》则标志着川端的探索达到了成熟境界。《雪国》之后,虽然川端还有大量作品问世,但其意蕴、境界以及表现方式,基本可视为《雪国》的延续或变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6:43
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6:39
小日本的作品,不看,垃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6:41
凡是阅读过雪国的人都应该会发现雪国的意识流写法确实算是这种写法的代表之作。所以我想主要原因在这里。另外我觉得一支胳膊也还可以。
细致精美还有一点淡淡的伤怀,在这一点上村上永远赶不上川端了
我这本书应该属于小处见情的东西,而且感情写得相当隐晦,需要仔细去体味,虽然觉得平铺直叙,但是用心去感受的话应该能感觉得到人物感情的波动和微妙之处。
何况小说不一定要跌宕起伏啊,像备受推崇的乔伊斯的《死者》,前面几十页都是纯白描,一路平铺直叙下来,直到结尾处才见高潮,结尾也是最出彩的部分。但是却不能没有前面的铺垫,读到最末前面所有细微感情纷至沓来,而且加以放大,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而我觉得近代日本文学家像川端,大江,三岛都精善于此,或者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的特点吧
《雪国》的主人公驹子经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因而她对岛村的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实际上是对朴素生活的依恋。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作家写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邪俗。一方面,她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依然保持着乡村少女那种朴素、单纯的气质,内心里虽然隐忍着不幸的折磨,却抱有一种天真的意愿,企图要摆脱这种可诅咒的生活。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艺妓,被迫充作有闲阶级的玩物,受人无情玩弄和践踏,弄得身心交瘁,疾病缠身乃至近乎发疯的程度,心理畸形变态,常常表露出烟花女子那种轻浮放荡的性格。她有时比较清醒,感到在人前卖笑的卑贱,力图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决心“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有时又自我麻醉,明知同岛村的关系“不能持久”,却又想入非非地迷恋于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种矛盾、变态的。心理特征,增强了驹子的形象内涵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相当准确的概括。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力求体现日本的传统美,《雪国》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更重视传统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即“心”的表现,精神上的“余情美”。《雪国》接触到了生活的最深层面,同时又深化了精神上的“余情美”。他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以及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是有着这种精神主义的价值,决定了驹子等人物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它来探讨人生的感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强作自我慰藉,以求超脱的心态。作家这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富有情趣韵味,同时与其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情感是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
《雪国》在艺术上拓宽了《伊豆的舞女》所开辟的新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它是川端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它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川端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富于探索精神。他在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尝试,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习作之初,他的作品大都带有传统私小说的性质,多少留下自然主义痕迹,情调比较低沉、哀伤。新感觉派时期,他又全盘否定传统,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文体上或在内容上都很少找到日本传统的气质,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重又回归到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在西方文学交流中所作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那么《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作家在《伊豆的舞女》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和风格的升华,它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此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川端早期的作品,多半表现“孤儿的感情”和爱恋的失意,还不能说形成了自己的鲜明艺术性格。但他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创作经验,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他善于以抒情笔墨,刻划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而且对人物心理刻划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示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尽管在其后的创作中,川端的风格还有发展,但始终是与《伊豆的舞女》、《雪国》所形成的基本特色一脉相连,其作品的传统文学色调没有根本变化。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长们小说《雪国》,首章创作并发表于1934年,主要部分至1937年大体完成。其时,川端已经越过了刻意学习西方表现主义的“新感觉派”阶段,正自觉地回归传统,探索着现代主义与日本古典文学融合的途径。如果说,在此之前的短篇《伊豆舞女》1926显示了川端这一探索的最初成就,那么,《雪国》则标志着川端的探索达到了成熟境界。《雪国》之后,虽然川端还有大量作品问世,但其意蕴、境界以及表现方式,基本可视为《雪国》的延续或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