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对太平天国很重要,最后他是怎么死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5: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20:17
杨秀清之重要性一:拜上帝教精神领袖,是天国信仰之所在,是人心之所在
烧炭出身,大字不识一个,且半路出道的杨秀清,却有一个非常特殊之身份,即是取得“代天父传言”之权力,关键时刻他就是上帝。这身份很关键,是杨秀清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的重要保证。洪秀全干革命时,打着“拜上帝教”之旗号向大伙宣传,并以宗教作为建国之理论基础,宣扬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盛世。有了信仰支撑,早期太平军意志坚定,战斗力彪悍,是一支令八旗、绿营乃至湘军都闻风丧胆的劲旅。林凤祥区区2万北伐军,为何敢横扫中原,吓得咸丰想逃往关外,就在于北伐军信念坚定,战力强悍。杨秀清是“天父替身”,是天国信仰之所在,也是天国人心之所在。只要杨秀清一出事,天国军民自然会对拜上帝教信仰产生怀疑,人心涣散,失败在所难免。
杨秀清之重要性二:理性派之代表,有能力改变信仰,恢复儒家传统
1854年3月,中兴名臣曾国藩率湘军水陆17000兵马移师北上长沙,途中发布《讨粤匪檄》,痛斥太平天国违背人伦,毁灭传统,进而号召知识分子起来与之战斗到底。与儒家思想唱反调,使得曾国藩等汉族士大夫有了攻击太平天国之理论依据,他们避开满汉民族矛盾不谈,而是紧紧抓住文化冲突不放,千方百计地为维护满清统治找借口。杨秀清,太平天国理性派之代表,虽然常假传“天父下凡”,却压根不信这玩意。杨秀清能表演“天父下凡”,本身表明他看穿了本质,不信宗教这一套。攻入武昌后,杨秀清到寺庙去祭祀,表示尊重传统之诚意,直接打洪秀全脸。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想毁掉儒家经典文献,杨秀清则极力反对,并不惜以“天父下凡”来强迫洪就范。可以说,只要杨秀清不死,他是有打算也有能力改变天国信仰,恢复儒家传统,进而争取士大夫拥戴。
杨秀清之重要性三:高超之军事指挥艺术,及其强大执行力,战斗胜利之保证
太平天国名将众多,堪称帅才的就俩人,杨秀清、萧朝贵。杨秀清之军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从广西一路杀到南京,再到北伐、西征,连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之巨大军事胜利,都离不开杨之统筹策划。就拿“江南大营”攻防战一事来说,石达开、秦日纲、李秀成、陈玉成等都不想打,理由是将士疲惫,可杨秀清执意要打,不容再议,结果成功了。杨秀清坚持打“江南大营”,自然有他的理由:兵威正盛,何不一鼓作气;干不掉“江南大营”,就永远摆脱不了东西两线作战之尴尬境地,迟早会被满清耗死。当然,杨秀清坚持打,而大伙则必须要打,说明杨秀清命令之执行力非常强,他是绝对的核心。要知道,东王可是集政权、教权、军权于一身,可以“节制诸王”哦。张德坚《贼情汇纂》评价:“于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罔知兵法,然皆谲诈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对其军事才华极为敬佩。
1856年9月,东王杨秀清死于“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军民信仰崩溃,军事上也没了统一指挥,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难以承担大任,再也玩不转了,天国灭亡乃迟早之事。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奉洪秀全命回京辅政,“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心欢悦”,翼王人心所向,威望甚高。然而,翼王石达开确实不是统帅的料,他治理地方民政是一把好手,带兵打仗也不差,干外交也可以,可统筹全局就未必可行了。石达开辅政半年,太平天国军事局势并未好转,反而比“天京事变”时更加糟糕。湖北战场:重镇武昌丢失,湖北危急。安徽战场:桐城被包围,李秀成苦苦挣扎。江西战场:湘军局部反攻,太平军防守。天京战场:溧水、句容、镇江等重新被“江南大营”包围;石达开离京不到一个礼拜,溧水、句容陷落,镇江被合围,天京再次告急。当然,我们不能将这糟糕局势全算在石达开身上,但他确实没能力改变。
没能改变局势,又心系江西安危(石达开亲手打下的地盘),也许这是石达开外出单干之真正原因,洪仁发与洪仁达之掣肘只是催化剂而已。翼王单飞,陈玉成和李秀成快速崛起,承担起了拯救太平天国之重任。陈玉成、李秀成带兵打仗很不错,算是时代名将。但是,陈、李注定玩不转,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糟糕之局势使然。抛开其他因素不谈,陈、李时代有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谁才是军队最高主帅,谁才有资格领导全军,节制各路兵马?很简单,陈、李都不能,因为杨秀清死后已经没所谓的最高统帅;洪接下来又玩“封地制”,将军权分散到2700位王爷之手,导致军事指挥失灵,彼此见死不久,最终被湘军各个击破。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中所言:“封王太滥,划地为守,相互争雄”。如此,太平天国焉能不败呢?
从上述可知,东王杨秀清集政权、教权、军权于一身,不但自身能力强悍,还享有“代天父传言”之权力,是太平天国军民的精神支柱。杨秀清一死,拜上帝教信仰崩溃,人心涣散,军事统一指挥体系崩坏,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其他诸侯王自然也就玩不转了。各位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