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02: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12:39
清代官牧场作为官办的国营畜牧业组织,兼具经济实体和行政部门的双重特性,体现了官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融合。在管理上,中央和地方牧场都受到内外两方面的监督,设有复杂的层级结构,如太仆寺牧务的主管分为五个层次,上驷院牧务和八旗牧场则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以确保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太仆寺牧务每三年考核一次,繁殖有赏,消耗受罚,奖惩分明。
边地绿营牧务的督饬更为严格,不仅经济赏罚,还涉及行政鼓励和制裁。按照乾隆元年的规定,每三年进行全面考评,牧场官兵需达到繁殖目标,超额者有奖,不足者受罚。这种严格的管理促进了官牧场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带有封建专制色彩,对民间畜牧业构成了一定的压制。
官牧场的经济性质是自给性的,产品基本不参与市场交换,具有政治服务的属性。官府通过控制繁殖比例,如公母1:5的比例,来促进畜牧业的科学经营。然而,随着边疆军事活动的减少和官牧业与农业经济的冲突,官牧场在乾隆以后逐渐衰落。吏治腐败、牧场制度松弛、西方新式技术冲击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官牧业的衰败。
达里岗爱牧场,也即达里甘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划界谈判中,划给了曾经是中国属地的蒙古共和国。清代北部边疆官牧场,是清政府在传统畜牧业活动的基础上,集中牧养牲畜的场所,是其行政衙门和军事衙门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管理的一种普通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较成熟、较高级的畜牧业管理机构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