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3: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8:26
一点题外话,1873年的美国,各种杂志小报凭借凶杀、艳情吸引读者。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如今天《太阳报》那样色彩丰富,但却充满了美国的悲剧故事。这一年,希克林准则从英判例引入,对淫秽作品进行定罪。希克林准则被广泛运用近八十年间,劳伦斯、乔伊斯、亨利·米勒等名字被列为黑名单。现代人看来,这似乎就像活报剧,具有黑色幽默意味。西奥多·德莱塞在1900年出版《嘉莉妹妹》时,惊雷乍响,而80后的年轻人只会为动辄数十万字的篇幅感到疲惫。事实上,涉及三角关系、始乱终弃等情节在当时看来早已平淡无奇。德莱塞在文字上处于尴尬境地,为了用煽动性情节证明观点,文以载道。《美国的悲剧》就像春运火车上返乡民工的蛇皮麻袋,不讨人喜欢的文字装满了真材实料。克莱德·格里菲斯的遭遇,使我们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一个平庸灵魂被社会环境推向电刑椅的历程。对情节所处环境的加工和铺陈,足以使德莱塞用他的视角令读者明晰,美国社会丛林化的竞争体系如何在人性的堕落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也正是七十万字的篇幅,掺入了宗教怀疑、家庭背叛、三角恋情等经典桥段,让一个单纯的故事变成了一部浮世绘,也产生了悖论。假设这样的悲剧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必然,为什么他的触发条件却是这些超越时代存在的人性矛盾?或者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在其他的社会制度之下,这样的悲剧是否依然会发生?不幸的是,我们的老祖先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当卓绝的贡献。刘备说得好,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想到战乱年代所谓兄弟之交无非利益集团相对稳定的合作形式,以此解释责任与*产生冲突时做出的取舍也就顺理成章了。克莱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吴起、陈世美、李甲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小说中,关于克莱德纠结的心理描写说明,连德莱塞自己都无法绕过人性来探论悲剧的发生。《美国的悲剧》描写的只不过是同样的悲剧,在美国是如何发生的。如果说《天才》和*三部曲告诉了我们在怎样成为站在美国社会风口浪尖的人物,那么《美国的悲剧》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反面教材。
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恐怕有违德莱塞的初衷。事实上,德莱塞对苏联的长期关注和临终前加入*党都说明了他的确有意于通过他所营造的意象促使人们对当下社会体系产生反思与抵触。然而,他的局限性在于,证明资本主义应当被推翻的基本前提就是找出一个比它更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体系,而他却受认识水平*,无法在这方面做出多少的贡献,只能将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主义。事实证明,这样的情节,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完美道德的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情节罢了。当*主义的铁幕真正降临,多数人又不免如米兰·昆德拉一样开始要自由要人性。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乔治·奥维尔看得比较透彻——人性本来就别扭,何必要成天*着自己存天理灭人欲呢?毕竟,就算有了一套完美的道德体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
《美国的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最为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共分三卷。故事以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为线索,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画面交织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