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5: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1:11
水饺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水饺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称为“水饺”。水饺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水饺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宋代称水饺为“角儿”,它是后世“水饺”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水饺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水饺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
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水饺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水饺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水饺、哈萨克斯坦水饺、朝鲜水饺等多个变种。蒙古帝国给中国水饺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圆子、年糕等食物。 清朝时,水饺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水饺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水饺,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水饺五日。”随着商业化和人口流动,南方也正在学习北方的传统文化。如过节不吃水饺的常州出现了“大娘水饺”品牌。在广东,一些如珠海、东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过年也渐渐有了吃水饺的习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区原本有吃水饺的习俗,但不是过年或者过节的必备品。
正因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才会形成各地过年过节习俗文化的多元化。我们应该学会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促进中国文化的和谐统一发展,使地球的文化更具独特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