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8 0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05:59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长久地独处于繁星之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许多奇妙的心理变化,比如,萌生出一些从未有过的想法、思考终极的哲学问题,等等。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有一句特别流行的名言,简明地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奇妙联系:这世上最使我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还有心中的道德律。尽管没有人见过几百万年前凝望星空的古猿,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祖先很早就学会了仰望星空,思考究竟是什么在苍穹之上熠熠生辉。
毫无疑问,我们的确从它们那儿继承了与敬畏宇宙有关的“遗传基因”。不妨回想一下,当我们翻开天文类杂志,或者浏览与天文有关的新闻或帖子的时候,每每能看到大量制作精美、色彩绚丽的天体图片。即便是在信息爆炸时代,那些神秘的天体影像对人们同样具有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对学前儿童尤其显著。尽管后者看不懂图片上的天体,却依然能从中体会到某种美感。
也许你也曾好奇过,那些震撼人心的天体图片究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普通人是否也能拍出这种照片?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向读者简要地回答这些问题。顾名思义,天体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各种天体,也就是低层大气以外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流星作为一种常见的星野摄影题材,一般出现于6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与普通的风光摄影和人物摄影不同,早期的天体摄影往往兼具一定的科研价值。
事实上,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天体照相术一经问世,就成为天文学研究的一个强有力工具。在此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文字记录描述天文现象。为了在研究中尽量避免个人主观的影响,像第谷、赫歇尔这样的目视大师,会在自己的观察记录里采用一套标准化语言,以尽可能平和、客观的文字展开描述。即便如此,观察者的干扰作用始终无法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