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入选“年度质量事件”,操作性大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04: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8 09:26
打假到底难在哪?
先看一组数据,截止2016年8月底,往前推12个月,阿里巴巴共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阿里巴巴在2017年度打假工作交流会上公布:“2016年全年阿里提供的4495条制假售假线索,被判刑的仅有33例,打假刑罚率仅为0.7%”。
马云同样也在文中提到阿里巴巴在2016年大数据排查4495件,截止目前,*机关得以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件,只占十分之一;去年工商行政处罚的200例制假贩假案件,平均罚款不到10万元。这样的局面只会鼓励更多人前赴后继地参与制假售假。
我国法律规定,制假售假案值5万元以下没有刑事责任;5万元以上的顶多判7年。这是20年前的法律和10多年前的司法解释,严重脱离实际,结果是今天99%的制假售假的行为不了了之,200万的案值20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却无人真打。
浙江省*厅经侦总队知识产权支队副支队长陈竞凯说,他平均一周要往合作的电商平台跑两趟。2015年(平台)输送给我们382条涉假线索,全省*机关花了3个月才完全打完。也就是15天到20天出来的线索,要花3个月来消化。2016年它输送给我们402条线索,我们整整花了6个月才消化干净。
企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后等待处理。而立案、进入司法程序和量刑判决的过程非常漫长和艰难。
总结来看,犯罪成本太低、利润高、法律不完善、获利快这些都是打假永远打不完的根本。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认为,根治假货亟待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否则打假就像个筛子,违法犯罪的人笑死、痛恨假货的人急死、执法办案人员累死、消费者哭死。”
阿里巴巴的打假之路
美国每年都发布“恶名市场”黑名单。2011年将阿里巴巴运营的网购平台“淘宝网”列入该黑名单,得到一些“打假”承诺后,2012年将淘宝网移除,2016年12月再次将淘宝网列入该黑名单,给出理由是美国和其他国际服装与奢侈品行业组织称,淘宝网在监督假货和侵权产品销售方面做得还不够。
2016年4月,为了表示自己打击假货的决心,阿里巴巴加入了全球最大的反假货组织——国际反假联盟(IACC),后者囊括了苹果、Google、LV 等知名公司和组织。然而,阿里巴巴前脚刚踏入 IACC 的大门,就受到了老成员们的冷遇——数个品牌发邮件给联盟要求取消阿里巴巴的成员资格,表示让一家存在售假行为的电商平台进入反假联盟是莫大的讽刺。
2015年12月,阿里巴巴组建平台治理部门,由其负责电商平台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打假、信用炒作等事务,把打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1月16日,阿里巴巴宣布在杭州成立“大数据打假联盟”,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包括品牌企业、*、工商、质监部门在内的组织合作、共同打假。
十多年来,阿里巴巴内部一直有专门的打假工作组。据报道,自 2011 年以来,阿里巴巴在这个工作组上投入的总人数已经翻了五翻,达到2000人,另外还有5000名社会志愿者参与打假,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
总结来看,阿里巴巴虽然在打假方面投入很多,但效果甚微。治理假货,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需要各方的协同,更需要法治的完善的基石,法治打假,行政打假,平台打假,消费者打假,谁都不应该置身事外。就像网友说的那样,把责任全推给一家平台,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