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3: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9:32
要说戚继光的战绩,可谓是百胜而无一败。仅仅在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四年,戚家军援助福建期间,戚家军先后救兴华、解仙游之围,可谓是无往不胜、斩获颇丰。而戚继光的威名在倭寇中也是如雷贯耳,以致倭寇们只要听到戚继光的大名,都是望风而逃。
到隆庆年间,戚继光又被调任北方抵御鞑鞳,虽然由面对倭寇改为面对游牧民族的铁骑,但戚继光仍然是战功赫赫,几乎没有败绩。而戚继光本人,也成了大明王朝的“一代战神”。
可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彪炳的武将,晚年生活却十分凄惨。
公元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随即,戚继光就被人以“与内阁交往过密”告发贬职,后来又遭到妻子的抛弃,并于公元1585年病逝。
如此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怎么会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呢?
这就需要从戚继光“不光彩”的上位之路说起了。
戚继光的郁郁不得志
戚继光生于嘉靖六年(1528年),父亲戚景通也是一位抗击倭寇的武将,到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靠着祖上的战功,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的登州一带屡遭倭寇的袭扰,戚继光有心为大明建功立业,曾立下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的誓言。
但愿望总是美好的,可现实往往很残酷。
戚继光的老上司
谭纶
与他私交很好,也是一位忠心抗倭的名将。在他被调任蓟辽总督后,立马向朝廷举荐戚继光担任北方诸镇的练兵事务,虽然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但实际执行起来就不尽如意了。
戚继光上任后,便开始了自己的雄伟计划:先是向朝廷请兵十万,又提了很多关于士兵挑选、粮草征调方面的建议,要说这些建议从军事方面来说都是上上之策,可就是这些完美的军事建议让朝臣们不放心了。
更让戚继光郁闷的事还在后面,一年后,他被任命为蓟镇总兵。原本他是统领北方诸镇的高级军事将领,现在成了小小的总兵,很明显是朝廷对他不放心了,认为他权柄过重难保不会养虎为患。
直到此时,戚继光才明白,光有报国之心是不够的,自己的对手不光是边关外敌,还有朝廷内部的倾轧。
满腹报国之心的戚继光,在遭到朝中大臣的打压后终于明白:要想有一番作为,还得和朝廷的内阁搞好关系,而先后担任首辅的高拱、徐阶、张居正等人,则是他要“重点”靠拢的对象。
为了大明的抗倭伟业,戚继光也不得不投其所好,
为了得到内阁的支持,他甚至采取了极为不耻的手段。
为了上位,开始行贿
徐阶虽是继严嵩之后的首辅大臣,但他做得并不痛快,次辅高拱屡次和他过不去,但当时的内阁还有张居正。
而调任戚继光北上的举荐,正是张居正的建议,徐阶作为张居正的老师,也是受此影响向皇帝举荐了戚继光。如果说谭纶的举荐和张居正的建议,到底是哪方起了作用不好分辨,但是没有内阁的首肯,仅仅靠谭纶一人之力,恐怕是很难成行的。
而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合作,也由此开始。
明朝的抗倭名将除了戚继光,还有俞大猷。但戚继光的操行远不如俞大猷好,这显然就是指戚继光的行贿之事了。
到张居正升任首辅后,
戚继光曾派弟弟给张阁老送姬妾、送银子、送*,并自称是“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关于这段行贿劣迹,张居正本人的回忆录都有记载。在回忆录中,张居正记载自己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小礼品,但这也足以说明,戚继光确实干过行贿的龌龊事,至于张阁老到底收了多少礼品,这就无法考证了。
而且,明朝的史家王世贞曾写过一篇关于张居正的传记。这里面记载了张阁老晚年频频发病,正是因为戚继光送了太多美女,以致于张居正纵欲过度所致。
当然,这些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佐证,但是像行贿这种难以启齿的事,哪来的可靠证据呢?
不过在张居正当权时期,戚继光和内阁的关系确实很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期间,戚继光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期,内阁对于他的建议是无所不从,每每遇到*戚继光的事,张居正都为他出头。
也正因为有了内阁的支持,戚继光才能在抗倭大业上立下赫赫战功。
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的好日子立马到头,他的人生由盛转衰,而且是急剧下降。由于张居正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告他不法的人是数不胜数,顺带也就捎上了戚继光。虽然万历皇帝并不昏庸,但在张居正当政期间,
确实对戚继光多有关照,而且戚继光威名在外又手握重兵,这让万历很忌惮。
所以,最后给戚继光定性为张居正余党,将他贬职处理。
结语
要说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余党有点冤枉,他只是想实现自己的平生抱负。但是,在那个内阁掌大权的时代,为了报效国家,戚继光只能行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
如果说是大臣们无权,而戚继光向皇上表忠心投其所好,那他肯定会被定性为国之忠臣,
但是张居正当政期间,戚继光别无选择。
由此也可以说明,当时的明王朝已经走下坡路了,一心为国的抗倭名将,为了报效国家竟然无路可走,只能选择行贿这样“曲线救国”的方略。像戚继光这样的大才,在张居正当政期间,勉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在张居正死后,则迅速失宠最后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