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探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1: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25
你好,我不知道你问这个问题,是说长辈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还是中学生本身如何应对?
我想你知道,几乎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出现这个心理,也说明他们从幼稚已经走向成熟。他们通过逆反长辈、逆反权威,来证明自己的,也证明自己的自尊。
作为长辈,孩子进入青春期得时候,需要明白,家长的角色需要改变了,无法再命令式的要求,也不能对孩子的决定一味的挪揄和否定。家长需要知道,即使孩子的决策看起来不那么完善,但也是他们思考过而能为自己负责的一个决定。家长的角色要从指导者变为辅助者。
作为中学生,这个事情有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希望自己能够成长,希望自己能够像*一样把握生活。他们刚建立起来的自尊还缺乏成功案例的佐证,受到否定很容易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否定,于是产生:生气、逃避或其他。
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所要在意的就是你们做的决定是为你们自己所负责的。一开始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那么去哪里出了问题,去学习怎么改善,*所说不一定是对的,但你也需要反思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所以看起来,逆反心理是一个正常的生理阶段出现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关键是怎么去对待这个人生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25
一、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从短期的影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1、正确看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应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3、合理疏导逆反心理
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应该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怎么说,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很多喜欢在课堂上“抬杠”让老师难堪的学生,他们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到学习中,启发他们把这种挑毛病的习惯用在做题上,挑出题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理解出题的意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结构。
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是与父母吵架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敏感时期,对于孩子家长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训斥,因为千篇一律的批评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一味的迁就乃至忍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的,相反会觉得父母一味的容忍自己,是对自己的敷衍,内心被关注的需要根本没得到满足,他们心中的叛逆情绪会变本加厉,不断的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父母应该多和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并且少做评价性的结论,多做陈述式的概括,让孩子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是对于某些个别问题,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4、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的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知好歹”、“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我称之为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比如:我希望让这个同学从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建立信心,寻找机会表扬,但是直接扔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他感到难堪,加重内心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看似偶然的环境。例如这个同学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问题放在第四个来提问,第一个问题让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让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让他回答第四个最容易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再比如,我知道这个同学的学号是15,而讲课当天是5号,提问之前先故意问一下今天是几号?然后回答问题的顺序按5,15,25来安排。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可以绕过学生排斥别人的心理防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集体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