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痞、痢、痉、疮等分别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14:1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5:26
痹
中医解释
①病名。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痹阻所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症因脉治》卷三:“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著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需斟酌风、寒、湿邪之轻重和具体症情予以施治。亦有属于热痹,宜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参见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条。
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多种疾病(包括风、寒、湿痹等在内)。《中藏经》:“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除前述诸痹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
痹者 风寒暑湿之气 中于脏腑之谓也 入腑则病浅易治 入脏则病深难治 有风 寒 湿 热 气及筋 骨 血 肉 气 之别 大凡风寒暑湿之邪 入于心者 名曰血痹 入脾者名肉痹 入肝者名筋痹 入肺者名气痹 入胃者名骨痹 感病则一 其治乃异 痹者闭也 五脏六腑 感于邪气 乱于真气 闭而不仁也 又痹病或痛痒 或淋或急 或缓而不能收持 或拳而不能舒张 或行立艰难 或语言蹇涩 或半身不遂 或四肢拳缩 或口眼偏邪 或手足欹侧 或行步而不言语 或不能步行 或左偏枯 或右壅滞 或上不通于下 或下不通于上 或左右手疼痛 或即疾而即死 或感邪而未亡 或喘满而不寐 或昏昧而不醒 种种诸证 出于痹也
痞
(1)
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
痞是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因邪热壅聚的,有因气虚气滞的。若兼有胀满感觉的,则称为“痞满”。邪热阻滞在上焦,*痞塞的称“胸痞”。若夹有痰湿,胸痞程度较甚。如有物堵住的,称为“胸中痞硬”。邪热阻滞在胃脘部,按之软而不痛的,称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热与胃中停水相阻,称为“心下痞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常可出现这类症状。
痢: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为痢疾之简称。关于痢疾的病名,《内经》有肠澼、赤沃、白沃、赤白沃等名;《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为滞下。
痉
病名。出《灵枢·经筋》。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病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实证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熄风。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
疮
本义: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痈、瘫、疽、疖等的总称
疮,疮痍也。——《玉篇》
所恶成疮痏。——张衡《西京赋》。薛注:“疮痏,谓瘢痕也。”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又如:疮毒(诸疮毒肿);疮疹(指疹子);疮疾(泛指疥癣痈疽等皮肤及外科疾患)
伤口;外伤。也作“创” [wound]。如:疮害(伤害);疮家(治疗疮疾的医生);疮瘢(创伤、瘢痕,指民生疾苦)
喻指伤痛;痛苦 [pain]。如:疮疥之疾(比喻轻微的祸患;比喻痛苦的经历);疮痛(疮口或伤口痛;疮伤病痛)
1)症 zhēng---徵
(2)腹中结块的病 晋·王叔和《脉经》:“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
症瘕(腹中结块的病。喻固陋寡闻);症噎(腹中结块,食塞咽喉)。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中医称为疽。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癣(tinea)是霉菌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可分浅部霉菌病和深部霉菌病,而肛击皮肤癣必浅部霉菌病。它多由股癣蔓延至*、会阴、臀部所致。夏季多发,冬季少见。中医学记载的阴癣、圆癣、疠疡风、紫白癜风等类似于本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5:26
到书店查一下不就知道了吗?这里打字多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