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20: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3:56
铧山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山虽不高,但逶迤如蟠龙状,悬崖突兀,怪石嶙峋,山谷幽深,鹰飞鸟鸣,风景如画。
石刻造像位于山巅面北的朝阳洞内,洞口上部刻“朝阳洞”3个楷体字,左右又有两洞口,三洞内相连,皆属自然石洞。洞内有圆雕造像两尊,据碑文记载,一为白衣大士观音像,一为*韦驮像。观音像为坐式,面北,似坐于石椅上,右手抚膝,左手抚椅肘;头戴巾,身披斜交大衣,内着僧祗支;面部上宽下窄。像高1.2米,宽0.75米,在造型上与其它地方所见的观音像略有不同。韦驮像,面东,无首,结跏趺座,右手抚于凸腹上,左手握一物置于左膝上,领下垂佛珠,像高0.8米,宽0.46米。据考,两造像为明万历年间所雕,造像细腻*真,栩栩如生。洞内还有明清所立的碑刻3方,一为“开山碑记”,二为“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铧山朝阳洞白衣观音记”,三为“阿邑铧山佛洞碑记”。其它两洞内无造像和碑记。山南有碧霞元君祠,系自然石洞加工而成,洞口砌墙有门,洞前部较大,向内渐渐狭窄。前部高3米,向北深约20米。洞内有神台,上供元君塑像,高1.7米,面目慈祥,端庄静雅.除此之外,还有碑刻4方,最早为大清宣统四年“善士题名碑”。山西麓有“白云泉”,泉侧有康熙年间题记,泉下万仞高崖,泉水涌出流下,溅沫迸珠,如丝丝细雨,生云化雾,堪称奇观。铧山奇石形成许多天然景观,有“狮子峰”、“扇子崖”、“龙虎斗”、“天鹅卧”、“回马石”、“渡仙桥”、“瞻岱穴”和“一线天”等自然景观十余处。199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游人甚众。登上铧山极顶,南眺东平湖,碧波万顷,帆影如织,雄伟壮观;北望浪溪河,如玉如练;东西群山相列,云雾缭绕,为东平湖北畔一大游览胜地。 屯村铺遗址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1.5公里洪顶山之间的东风水库内和坝西200米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三面环山,遗址东有“茅峪泉”,南北山腰两处有北齐时的摩崖刻经。遗址区为山坡地,长年经山水冲刷,遗留文化层很少,
暴露物十分丰富,大部分都被冲到西大坝内。特别是当时东风水库及拦水大坝的修筑,对遗址占压,破坏较为严重。遗址区其范围东西长500米,南北东部宽50米、西部宽200米,呈扇形分布。从冲刷断面考查,今存文化层厚度约1至2米之间,土质为山区粘土与坡积物,淤积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遗址区内有两处较为重要的残存文化层堆积,皆位于库内和山脚下,东*3米,高2米,西*8米,高2.3米,土质为黑褐色,内有大量的蚌片和器物残片。附近地里和坝西地里地上散布着大量的器物残片和大量的蚌片、瓷片等。
查阅有关志书资料和历史书籍,对此均无记载,根据拣选标本和现场考查,此遗址属商周时代的一处遗址。 旧县三村遗址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南霸王墓周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山坡台形地,长80米,宽150米。土质为粘土和坡积物、冲积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从南面东西向大山水沟冲刷断面上观察,文化层厚约6米,南部被山水冲刷比较严重,暴露物十分丰富,其中有:蚌片,少量瓮罐残片和其它陶片。东侧有一土建民房,墙壁上布满许多蚌片和陶片。在遗址西部,村民盖房动土时,曾发现许多烧灶圆形遗迹,内有红色烧结土块。从附近采集的标本有:蚌片(跟屯村铺遗址采集质地一样)、泥质夹砂红褐鬲足、泥质灰陶瓮罐口沿、泥质灰陶,外有绳纹的残陶片等。
根据采集标本和地貌分析,此遗址是商周时期的一处村落遗址。 洪顶山摩崖刻经,是待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东北方洪顶山上。山势险绝,两峰相峙,幽谷逶邃,古柏参天,*即镌刻在两峰下巨大的石壁间。刻字内容丰富,除刻有佛经、经名、题名、题记之外,还有其它内容的刻字达20篇之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刻字群,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
琳琅满目,气势宏伟,可称“大观”。
镌刻*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两部分,刻有《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摩诃衍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部分或某一篇章。*直径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间。所有刻字除少量双钩线条刻法之外,均为圆底阴刻。书体多为隶书,有学者评其为“带隶意的楷书”或“带楷意的隶书”。两部分刻字风格各异。北壁刻*字较大,均在50厘米上下,文字风格接近于泰山《经石峪》,但比《经石峪》字体结构紧密,凝重中多几分飘逸;南壁刻经字较北壁小,汉隶风韵,朴厚劲媚,方整中多变化,极似《张迁碑》。《张迁碑》原址即位于洪顶山北面,由此可见该碑当时影响之深。
其它内容的刻字大小不等,有横式、竖式、风格多变,情趣百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块平滑巨岩上的“大空王佛”4字,通篇既敦实稳健,又神势飞动。其中的“佛”字,高约5米,宽4米,笔画宽达20多厘米。整个字用笔大起大落,端庄雄浑,末一竖笔呈“飞白”状,又使其多几分“飘逸洒脱”之韵味,大字旁有安道一书刊等刻字。刻*前文后有“僧安道一”题名3处。安道一为北齐名僧,“尤工书法”,其名见于我省邹县铁山、尖山摩崖刻经。考其洪顶山诸刻字,书体风格与邹城市的铁山、尖山刻字多有相同之处,同有安道一款识,可以说:洪顶山摩崖刻经铁山、尖山刻经年代一致,同出安道一之手。洪顶山摩崖刻经内容之丰富,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同时代摩崖刻字中占有一定位置,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
洪顶山又以“双峰竞秀”而著称。双峰的上源有泉,泉水淙淙四季不涸,流过“钓鱼台”,流过“飞来石”,几经飞瀑,注入刻经下方的“净池”。山西邻东平湖,那碧波荡漾、白帆点点的景色近在眼前。这山、这泉与平湖相映,结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洪顶山刻经则是这画卷上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