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人物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2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16
《历史的温度》:张玮,中国的敦刻尔克,更加悲惨壮烈,荡气回肠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沦陷,国民*即将放弃武汉,涌向宜昌的难民潮达到了高峰。单单国民*自己,就有三万以上的后撤人员,还有超过九万吨的军工物资。而这些人员物资将要前往的,是号称蜀道难的四川。当时能够入川的公路不多,而铁路更是没有。所以只能靠水路了。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相同的地方是时间紧迫,后有日军追击,前有三峡天堑,尤其是再过四十天,长江就会进入冬季枯水期,轮船就无法通行。
不同的地方则在于,丘吉尔只需要把士兵运回英国,什么*,坦克汽车,统统不要了,作为工业强国,英国人扔得起。但中国扔不起,所以要运到后方的,不仅有人还有物资。抗战时期,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工业能力和日本相比极差,以空军为例,三七年,日本拥有各类作战飞机两千一百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三百架左右,日本的作战飞机是中国的七倍。这就意味着,任何战略物资对中国抗战都至关重要,丢不起。
十三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如果不能及时入川,不仅会影响大后方军事工业重建,而且如果被日本人掠走,后果不堪设想。而以当时民生公司的运力,要想把这些物资全部运往重庆,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不困难也就不配称之为奇迹了。卢作孚亲自赶赴宜昌,指挥奋战了四十天,终于在长江水枯断航和宜昌失守之前,将全部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
最终的数字是一百五十万人和一百万吨货物!这其中包括数十家兵工厂和数十所大学,可以说,卢作孚拯救的不仅仅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精华,抗战的最后一点元气,还有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对于卢作孚来说,“最好的报酬就是求仁得仁”。和四零年的欧洲战场一样,三八年的中国也面临着节节败退,但这其中,也有像丘吉尔一样绝不妥协的意志,也有像敦刻尔克一样最后一分钟的拯救。说起来,卢作孚没有走上真正的战场,但他在自己的“战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玮的文字集结成册,出版了实体书,书名是网友票选出来的,叫做《历史的温度》。卢作孚的故事就收录在内。张玮的历史故事并没有固定的范围,天南海北的瞎聊,里面既有刘翔,也有《龙珠》,但整本看下来,我们还是能发现他的偏好或者说情怀所在。厚达五百多页的一本书里,有将近一半的内容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历史。
这是作者自选出来的文集,自然表明作者的态度。那段历史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极为短暂,但对中国人来说却过于漫长,它所释放出来的余温穿越时空,至今仍然灼烧着国人的心灵。在这本书的结尾,张玮选择了一段著名的问答。抗战时期,一位中国士兵对一位记者表示:“中国肯定会获胜的,肯定会。”记者问:“那时候,你准备做什么?”士兵回答:“那时候,我肯定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概都是要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17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