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十二册积累运用五读读背背的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0:5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13
积累·运用五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四部分。
二、“读读背背”安排的多是古诗名句。目的是积累名句,并体味做学问和做人的一些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大意是,问它怎么会如此澄澈明丽?原来有一股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源头活水”可引申为著书人不断地读书学习,加强修养;也可理解为生活实践丰富。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
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全诗: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说,花虽然败落了,化作春泥了,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读背背。要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轮读、轮背,也可以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我感悟,说说诗句的大意。学生理解的时候,只要说得基本符合原意,老师就要鼓励和肯定,不必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得准确无误。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或者做成一个精致的书签等。
三、阅读短文《真实的高度》,说的是小仲马潜心写作,虽然寄出的稿子总被退回,却毫不气馁,他不但拒绝借助父亲的盛名给自己带来好处,而且为隐瞒这种关系给自己起了十几个笔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茶花女》。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也正因为他始终要求自己“拥有真实的高度”,不怕挫折,不依赖长辈,长自己的本领,走自己的路,奋发创造,才最终获得成功。
指导阅读时,可以让学生依据文后的两道思考题自读自悟,互相讨论。思考第一题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找找与“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相联系的内容、相似的话还有哪几处。还可以谈谈自己从短文的语言表达方面学到些什么。讨论一定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不必去追求学生该说些什么,学生真正比较投入地读了,又能谈出点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即可。
大仲马(1802—1870)法国作家。一生著作丰富,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个火*手》《*山伯爵》等。《*山伯爵》主要叙述一个人的复仇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目。
小仲马(1824—1895)法国剧作家、小说家。小说家大仲马之子。著有剧本《茶花女》(先写成同名小说)、《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等二十余部,对资产阶级的社会风习、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作了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主张以资产阶级改良观点来解决当时社会的若干问题。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
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演讲”。目的是培养当众即席演讲的能力。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畅谈自己的理想。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开拓思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往,敢想敢说。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可先讲一讲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可以举*、周恩来、雷锋等*先辈和先进模范人物早立志、早成才的事例具体说明。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了表达有条理,可以列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再演讲。先在小组里讲,再每组派代表在全班讲。讲完后评一评谁讲得好。评的标准,主要是讲真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在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再深入一步讨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怎么做。
五、本次“习作”是“我们与周围环境”这一调查活动的总结与展示。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选择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意思的习作能力。
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习作前要开展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积累·运用四”的“实践活动”已安排了这项调查。一定要使学生走出去,到学校和家居周围各处走一走,看一看,找社区环保部门的人采访,与社区的群众交谈,了解环境污染或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了解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和事。如果有弄不懂的环保知识问题,可查一查有关资料。经过这样充分的准备,学生肯定会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这次习作,在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只要是与“我们与周围环境”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而且不受文体的*,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在“我们与周围环境”调查活动中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事。如,污水、噪声、废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的绿化、美化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要尊重学生在表达形式上的选择,并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如果学生采用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等表达形式,要提示学生注意有关文体的写作要求。
习作完成后,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交流、评议,除上好作文讲评课外,还可出专栏、办小报,选择比较有价值的建议书、调查报告递交给有关部门,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果与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82/xy_jcjx/inde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13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
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
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大意是问它怎么会如此澄澈明丽?
原来有一股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源头活水”可引申为著书人
不断地读书学习,加强修养;也可理解为生活实践丰富。全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
3: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明白世事,
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
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4: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
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全诗:莫道
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
金。
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说,花虽然败落了,化作
春泥了,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
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
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资料:上课老师讲的加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1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对联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而《红楼梦》所表达的是反封建的思想,也就是反封建正统的思想,因而脂砚斋会把它评为“此联极俗”。
那么到底这对联传达的思想认识好不好呢?如果处身于曹雪芹或者鲁迅的时代,我们肯定说不好。因为当某些人自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时侯,我们要么正在为能否达到这一层次而奋斗而苦闷,要么正在象阿Q一样在饥饿线上挣扎。而现在不同了。凡是能上网来回答问题的同志们谁能和阿Q的地位相同呢,所以我们都认为对联好。出自《红楼梦》第五回的一副对联。是说明白事理,掌握事实规律是一种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文章。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乙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14
去买教材 那上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