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00: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7:21
魏公子在更多情况下是被叫作信陵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因为司马迁的景仰,而在史记中有别于其他三位的称呼,以《魏公子列传》为篇名来记载他的事迹。我也十分欣赏这个人,所以也尊称他为公子。 魏公子能够被后人记住,的确就是凭一件事:窃符救赵。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大势为重,依然搬兵救赵。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把赵从亡国的边缘拉了回来。后人多尊崇他讲义气、识大局、有英雄气概。 他同时也是一个恶人。 魏公子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的弟弟,安僖王即位后封他为信陵君,他们是君臣关系。然而信陵君才能胜安僖王十倍,仁而下士,养门客三千,在诸侯国中威望很高,以致“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魏国的大小军政,虽不说被公子掌控,但因为安僖王没有什么能力,大小事情都得和这个弟弟商量,由他扛重担。而且,公子恃才傲物,从不对自己的“才高压主”感到不妥。有一次,安僖王和他因事争执,而发火说要杀了公子,公子正色道:“你杀得了我吗?如果杀了我,你保得住魏国吗?”安僖王无可奈何。由此观之,魏公子实在是飞扬跋扈,目无尊上的主儿,*品质值得商榷。而就窃符救赵一事来说,公子一是“矫诏”,二是杀了国君的大将晋鄙,两桩死罪在先,虽救赵有功,却也的确是不忠不孝。他之后十年不回国,躲在赵,则完完全全是个*避难犯。 魏公子的劣行还不止这些,野史记载他和安僖王的皇后通奸,祸乱后宫;而本人沉迷于酒色,最终因寻欢作乐过度而死。 这样的恶人,虽有“窃符救赵”的义举,但更多时候不忠不孝、作风恶劣,为什么值得司马迁尊称为公子? 那是因为魏公子不是一个被美化被神话的圣人和绝世英雄,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劣行的背后,是对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而非对个人生活的斤斤计较。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飞扬跋扈,几乎是骑在安僖王头上的狂妄的他,终其一生,宁可后来躲在赵国,也没有对魏国王位有半点非分的举动。他曾对安僖王说:“我要夺你的天下,易如反掌。”结果是公子为魏国劳其一生,并没有篡位。但是,他又不得不凌驾于安僖王之上,把持国家政务。因为不这样做,凭安僖王的才能,是要亡国的。所以魏公子一生都处于这样的尴尬情况之下。而他确没有取安僖王代之,考虑的还是魏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就十分难得了!一个人困难的不是不做坏事,困难的是在具备一切做坏事的条件下也不做的自制力。公子的事迹可能是不忠不孝的,但他又是最有英雄气概的。至于他沉迷于酒色,则是一个公子,一个狂傲贵族的真实反映,越显出他的历史定位并不是圣贤,而是实实在在的形象。 综而观之,魏公子爱憎分明、敢作敢当,是不愧于四大公子之首的荣誉的。 项羽(前232—前202)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人物,汉族,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或称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九歌》等。 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