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 资料,要初一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21: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8:25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可谓知言。
1900-1910年中国是中华民族饱受外敌入侵、**、民生凋敝、尽受*的历史。总之,这时的中国在清*的统治下,**,被日本等列强践踏,是十分黑暗。而鲁迅先生就在这种背景下,认为只有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才能救国,于是留洋学医,但是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就是低能儿、东亚病夫,而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歧视意识,将中日人民一视同仁。这种反差使得鲁迅受到很大的精神触动,为了纪念这位藤野先生而写下文章。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人教社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战争进入*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8:26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在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读书,17岁时到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受到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清*选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到仙台医专学医,因为抱着用文学“立人”,治疗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的想法,放弃医学从事文学活动,并毅然回国。
1912年**成立后,鲁迅先后出任教育部佥事科长、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及北京大学讲师等职。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1921年,他发表的不朽名著中篇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阿Q形象。1918年到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此外,他在古籍整理、文学史及小说研究、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诸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编著了学术名著《中国小说史略》。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等职务。在此期间编著有《汉文学史纲要》、《而已集》及《故事新编》的部分作品。1927年10月到上海,专事著述。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的*统治和黑暗*。写作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及三本《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猛烈抨击时弊、揭露黑暗,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界的精神领袖。他并大力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创作版画的历史。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不断揭露旧文化恶习、推动新文化*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奋斗不息立人立国的一生。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学者和精神界战士,代表了中国20世纪前期的文化发展潮流。他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生写作近1000万字;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他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赢得了世界声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数万民众为他举行“民众葬”,誉之为“民族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鲁迅公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在近二十多年来中外文化界的各种评选活动中,鲁迅都被评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第一人,列入世界十大文豪之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2006年出版了新版《鲁迅全集》。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十数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1 已赞过 106
★(^ω^) 的感言: good 2009-11-07
其他回答(2)
. 4级 2009-11-04 举报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8:26
鲁迅(
1881
—
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
翻译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
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
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
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
教。辛亥*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
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
年
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8:27
我是初一的,希望对你有用。这些是老师总结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8:27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初一的?似乎是在日本仙台留学,认识了藤野严九郎吧。。。感觉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