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一下为什么西方人崇尚力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21: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11:30
西方人崇尚力量,崇拜英雄,崇尚实力,动辄就“大展拳脚”,以武力解决问题,所谓“强权就是公理”。这反映了西方崇尚的价值观的特点是:
(1)力量与道德:西方人崇尚力量,这在西方古希腊时代最能体现,斯巴达城邦最崇尚武力,小孩出生后,就会选择身体素质好的训练,身体弱者就会被溺死,男性公民可能一生都会是战士,在后来的斯巴达与雅典争霸时,斯巴达凭借武力去的了霸主地位。在西方的雕塑和绘画中也能体现这一点,西方的很多绘画和雕塑都是*的,正是为体现人类的肌肉美。这就是西方崇尚力量的反映之一。
(2)性恶与性善: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教主张原罪说,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说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
(3)张扬与谦虚: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自主和个人奋斗,喜欢张扬个性。当取得成就或荣誉时,一般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悦。
(4)个人与集体: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天赋*”,保护个*利和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作为集体和组织中成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次要的。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较少因为考虑集体而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与利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11:31
西方人崇尚人本,崇尚自由,喜欢于简单的故事中塑造典型的英雄,并渗透出易于理解的人生哲理,这种英雄式的哲理往往给人以深度的思考和启迪,充满了智慧。一部好的卡通片不亚于一本好的修身励志教科书。
东方人崇尚理性,喜欢思考,是静静的哪种。喜欢对于一个本无意义的事务或者现象以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赋予十分的内涵,让自己感到有所悟,有所启迪,有所依托。最重要的是有所依托,是纯精神的那种。纯粹的精神寄托,在被不是很纯粹的理性的人理解和运用中,便逐步演变成了极具讽刺意义却不乏实用价值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精神胜利,我一向是以一种很赞扬的立场来看待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东方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也是尖锐的理性的武器于世俗的人性的斗争中的一种柔和的过渡:当人性的挣扎难以撑起理性的天空的时候,精神的柔和的依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去做的。所以我会经常买些可以聊做依托的卡通片来欣赏,并很自觉的去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并自我激励之。
一向认为自己是个缺少勇气的人,于生活的艰难和世俗的争斗中,发现于勇气相干的力量也是或缺的。经常会有艰难的难以取舍,或者难以行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勇气和力量。也时有难以名状的寂寞空虚,迷茫失意,对现实充满不满却无奈的准备随波逐流、安命由天的时候,这个时候我知道,自己缺少野性和*。
于是便非常的喜欢《狮子王》,辛巴的成长让我徒增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有谁能于养尊处优、万人敬仰中落入尘俗、平庸不堪且无动于衷呢?有谁又能于平庸满足之中点燃*,唤回勇气重新崛起呢?辛巴,狮子王!逆境中博起的英雄,勇气和力量的化身。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天马行空中设计和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当真正的踏上独立生活和工作发展的道路上时,才发现原来理想是这样的理想化的理想!现实的和世俗的冲击让自己逐步的敲掉棱角,自愿或*的去融合适应这个环境。循规蹈矩中,理性的效标在不断地进行着现实的调整,于不断的局部的调整中,发现自己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小,关心的东西越来越具体。迷茫与困惑,无奈与失落,却不知道缺失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于是便非常的感谢《小马王》。当布莱恩亚当斯沙哑的一声“you can't take me”响起的时候,一种撞击心灵的震撼让自己一下找到了灵魂中迷失的因素:是野性,是*。生活是具体的,也是规规矩矩的,当承认这种具体和规矩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承认了对野性和*的漠视,漠视中就选择了放弃。放弃的不仅仅是野性,更多是自由,思想的自由和生活的自由。
勇气、力量、野性、*,作为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元素,作为个体本身,是必不可少的活力元素。于是就经常的去有意的检查自己的这些元素是否缺少,于是就经常的去看卡通片,于是就经常的跑碟摊——工作之后,这种经历少了,现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不之所以了。
呵呵,精神胜利,精神依托,东方人的幽默,也是我的幽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11:31
作者指出:须要申明的是,笔者并非研究中西文化的专家,以下内容和观点,仅为个人的思考和有限知识,定有偏差甚至谬误。写此文之目的,在于提醒同道们,应对中西文化有所研究和比较,对于在中国传播福音,建造教会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教仍是“洋教”。如何使“洋教”本土化?怎样找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仍然是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如果我们在努力传播福音种子,大力引进*教文化的同时,不考虑中西文化差异,不找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不顾及中国的国情,就无法使*教信仰本土化,甚至铸成大错——
中西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若用现代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正因如此,使中国人文科学发达,而西方自然科学领先。但奇怪的是,人与自然一体的观念,比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明显优质,而且更符合自然法则。中华文化这一接近事物本质的闪亮和合理的观念,却没能促进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此点尤应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注重分析,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此点也同样促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崇尚斗智,因而棋术十分发达;西方文化崇尚斗勇,故而体育甚为突出。中国人历来不重视体育,认为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喜欢用静坐练气,疏通经脉,平衡心态来达到除病延寿之目的。在*方面,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先团体,后个人,故使中国人容易宽容与忍辱,也利团结合作,但却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公有思想。西方人喜爱竞争冒险,个人奋斗,注重功利,这是西方较早较快进入商业文明的原因,而有极易产生资本主义和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中国人对家庭对社会是一种责任,西方人对家庭对社会是一种需要。
总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立体型,向前看时往往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试图从失败中寻找出一些教训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种思维方式的表现。再观西方人却是一向勇往直前,不但不顾后面,连前面有多少障碍都很少顾及,所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型的,表层的。而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绝非地域差异和人种不同,是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灵魂深处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说是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进而导致文化不同,从而决定思维方式不同。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在汝边”,中国人老子亦说:“道不远人”。中国唐朝文化当时称雄世界,然而唐人还容纳了外来的佛教文化。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主流文化仍是以道家、儒家和佛家(教)文化的混合物。不知是佛教在中国找到了契合点,还是中国唐人找到了迎合佛教的契合点,而又为什么中国明朝中叶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没有找到契合点?确实值得研究。再思西方文化,其根基是*教的伦理道德原则,或者说是上帝的力量,此种信仰平衡了西方人的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和平相处。
应当注意,一个民族最大最具特色的优点,有时恰好是它最大最难克服的缺点(实际上,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对立物两极相通”。比如,中国人重“恕道”,又能“忍辱负重”,推崇“大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恰恰这一点,却容忍和顺从了封建君主集权制度,又使在西方无处落脚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质上仍是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被统治阶级利用的文化。依笔者之见,后者不用说,而前者如果将“迎合”改为“容忍”,似乎更为客观。再观西方人,好斗、冲动,想征服世界,但世界并未被征服,而欧洲的版图却四分五裂,国小人稀至今。
须要申明的是,笔者并非研究中西文化的专家,以上内容和观点,仅为个人的思考和有限知识,定有偏差甚至谬误。写此文之目的,在于提醒同道们,应对中西文化有所研究和比较,对于在中国传播福音,建造教会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教仍是“洋教”。如何使“洋教”本土化?怎样找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仍然是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如果我们在努力传播福音种子,大力引进*教文化的同时,不考虑中西文化差异,不找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不顾及中国的国情,就无法使*教信仰本土化,甚至铸成大错。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75568.html?si=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11:32
古罗马,希腊文明被誉为西方文化之根。
而古罗马人尚武,崇拜英雄。地跨亚非欧三洲,将地中海变成罗马人的小澡盆的罗马帝国就是通过武力征服建立的,
古希腊两个最重要的城邦——雅典 斯巴达 中,斯巴达也是崇尚武力,热衷于征服邻邦,重视军事训练。整个城邦俨然一个大兵营。
罗马帝国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后为日耳曼人所灭。他们在废墟之上建立了许多国家,互相征战,相互兼并。其中法兰克王国最大,基本统一西欧。法兰克王国后升级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死后帝国三分,为今法 德 意 雏形。
故西方人是崇尚力量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11:32
西方人开化比中国人晚很多年。